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思考.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性统治我们的情感,正是助进自由的正当途径。” —洛克《政府论·下》 长期以来,我国民众存在着对自由的片面理解,在意识和行为上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无论是维护自身权利,还是一般行为,规则意识淡薄。 “权利任性”和“权力任性”同时存在 。 “中国式过马路”(“权利任性” ) 暴力执法(“权力任性”) 在法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利益冲突是难免的,解决这种冲突最好办法就是各方能在法律的框架内,通过谈判、协商等方式,各方相互妥协,形成共识,化解冲突。如果发生冲突时各方都各执一端,互不承认,拒绝协商和妥协,最后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2、协商意识和谈判行为 (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 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就国家政治生活层面说,我国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协商”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民众生活层面说,协商民主就是社会个体在国家法律和社会规则的框架内,通过彼此协商和妥协,达成利益共识,妥善解决纠纷。民众生活层面的协商民主是国家层面协商民主的基础和有益补充。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协商民主,还是民众生活层面的协商民主,无疑都对我国民众的协商意识提出了新要求。 “千里送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代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 3、诚信意识和守信行为 从理论上说,法治社会和法治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必备要素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行为无疑是法治文化的应有内容。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诚信意识和守信行为也是当今我们比较缺失的东西。 (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 2011 年2 月11 日至2 月14 日,《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 个大中城市就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展开了民意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社会诚信状况“差”和“很差”,另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一般”,给予好评的人数只有5%。 ——引自周慧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诚信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9):136. 《求是》杂志社旗下《小康》杂志发布的《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显示: 有65.7%的受访者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诚信度整体下滑。而诚信形象最差的行业中,中介行业首当其冲,食品业紧随其后。 超过五成受访者认为,政府行为不够透明,比如财务收支不公开、公车数量不公开、官员财产状况不公开等最影响政府公信力。有95.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信用需要建设。还有64.3% 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信用建设最要紧的就是“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政府为民的思想意识”和“加强廉政建设”。 ——引自欧阳海燕《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诚信危机刺痛中国》 [J]. 小康,2011,(7):49. 可见,从官方到民间都存在诚信意识淡薄,守信行为缺乏的问题。大力培养民众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行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4、敬畏之心和谨慎行为 所谓“敬畏”简言之就是谨慎小心地对待人和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实践理性批判》 “心中有党, 心中有民, 心中有责, 心中有戒。” — 习近平 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谈得到良心、义务、责任道德,才能形成责任感,事业心,民族精神。 俗语说: “人不要脸,百事可为”、“人格降一等,本领大十分”。人缺乏敬畏之心就敢把法律道德当儿戏,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和规则,必然会堕落为铤而走险的狂徒,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心无敬畏,做人无底线,天不怕、地不怕,藐视法律和道德的鲁莽之人和行为,什么样的事都敢做,什么样的钱都敢要。这些人和行为扭曲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 法治文化建设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认同,往往遵循:认识这一事物,确立价值目标,产生情感,形成信仰,落实到行动的认知过程。人们对法治的认识和认同也遵循这一规律。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三、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 1、确立法治文化价值追求,明确法治建设价值取向 法治文化价值追求主要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