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卷首语
“五品赏茶”与“五声听狱”
近日读林治先生编著的《中国茶道》,得知“五品赏茶”之说,便有些心得。 所谓
“五品”,其一是“耳品”,即注意用耳聆听主人或茶艺表演者对茶的介绍;其二是
“目品”,即仔细用眼观看茶叶的外观形状和茶汤的色泽;其三是“鼻品”,即凝神用
鼻息领略茶香;其四是“口品”,即认真用唇舌品鉴茶汤的滋味;其五是“心品”,即
静心体会茶的美妙韵味。“五品赏茶”的要旨在于充分运用人体的各种感官去品味
茶之美妙,并且最终要将自己对茶的欣赏从感官刺激升华到心灵感应的层面。
这种品茶之道也可以运用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 其实,中国古代的司法官员
早就总结出“以五声听狱讼”的断案方法。 《周礼·秋官·司寇》中记载:以五声听狱
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后汉经学大师郑
玄解释道:辞听者,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者,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气听者,
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者,观其听聆,不直则惑;目听者,观其眸子,不直则
然 。 简言之,“以五声听狱讼”就要求司法官员在审讯问案时察言观色,全面分析被
告人的生理反应和外观表现,以便对其陈述之真伪做出准确的判断。
赏茶和听狱都是人类 的认识活动,二者之 间确有相通 的道理,而前人总结出
来 的“五品赏茶”与“五声听狱”之经验就是很好 的例证 。 赏茶首先要辨识茶的优
劣 ,听狱则必须识别陈述的真伪。 无论是赏茶还是听狱,都要以相关 的信息为依
据 ,而且获得的相关性信息越多越全面,认识的结论就越准确 。 如果我们只依赖某
个方面的信息就做出判断,那就很容易造成认识的偏差乃至错误 。 另外,是否掌握
“五品赏茶”或“五声听狱”的方法,也是衡量一个人专业水平的标准 。 例如,只听介
绍便认定某种茶为好茶的人是不识茶之人; 只知用口品茶的人是普通饮茶之人;
能够用眼分辨茶叶优劣 的人是一般专家;而能够通过“耳品”、“目品”、“鼻品”、“口
品”并达到“心品”的人才是顶级高手 。 诚然,司法裁判与赏茶终有差异,但是,倘若
司法者都能 以“五品赏茶”之心断案并掌握“五声听狱”之术,则司法公正一定能够
得到更好的实现。
何家弘
于北京世纪城痴醒斋
目录
【卷 首 语】 何家弘 “五品赏茶”与“五声听狱”/%001
【法治漫谈】 周光权 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国家补偿/%004
吕忠梅 环境法的节能减排之路 /%010
杨小强 自行纳税申报几问 /%015
傅郁林 仲裁权的制约与仲裁机构的管理 /%020
陈端洪 死刑的逻辑 /%025
【法学札记】 侯欣一 法学院/%029
张志铭 法理学释义 /%040
李 琦 法律·多数·少数 /%043
杨忠民 谋杀历史的罪恶 /%047
【法苑随笔】 许章润 要有个捎话儿的人/%055
莫于川 法科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方法和为人生活态度 /%061
张卫平 让人变得单纯一些 /%064
%%%%%%%%%%%%%%%%%%%%%%%
于一夫 惊呆之后的遐想 /%068
【身边法事】 史彤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