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兜铃酸肾病与中草药的合理应用 ;马兜铃酸肾病的命名
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
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和特点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表现
马兜铃酸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马兜铃酸肾病的治疗
马兜铃酸肾病的预后
中草药的合理应用; 马兜铃酸肾病(AAN)的命名;1996年以来,波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报告了不少类似病例。
1999年后,我国学者陆续报告了马兜铃类植物药所致的各种肾病病例,并多次报告马兜铃酸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毒性作用等研究结果,提出马兜铃酸可能是引起“中草药肾病”的主要毒性物质,建议将其命名为“马兜铃酸肾病”(AAN)。
“马兜铃酸风波”
关木通中毒性肾病
;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特点;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表现;1.急性马兜铃酸肾病;急性马兜铃酸肾病肾活检病理特征;;;;2.慢性马兜铃酸肾病;
无或少炎细胞浸润(寡细胞)的广泛肾间质纤维化,以皮质和髓质交界处明显,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肾间质血管病变和肾小球缺血性改变。
;;;;;;急、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特征;3.小管功能障碍型马兜铃酸肾病;4.肿瘤;药物剂型剂量对临床表现的影响;马兜铃酸肾病的诊断;马兜铃酸肾病的鉴别诊断;马兜铃酸肾病的治疗;目前西医治疗尚无成熟方案。
比利时学者对12例血肌酐为(247.53±17.68) μmol/L的CHN患者,给予泼尼松龙1mg.d,以0.15mg/(kg·d)为维持量,观察1年,结果治疗组6个月及12个月后血肌酐明显低于未行治疗的对照组。 1年后治疗组12人中仅2人需透析治疗,而对照组23人中的16人需进行透析。类固醇激素对本病具有一定疗效,不过仍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中日友好医院对各型各型马兜铃酸肾病试用过类固醇激素,虽为非对照性试验,且观察时间尚短,但是试验结果仍有一定提示意义,且在继续观察之中。类固醇激素治疗的适应症及具体用药方案(始量多少、如何减量、维持多久)目前尚无定论,仍需摸索。
2006年厦门全国会议上陈文、谌贻璞认为:肾小管功能障碍型马兜铃酸肾病,确诊后均应给予泼尼松治疗,并建议小剂量维持半年~1年。
北大医学出版社《内科学》:马兜铃酸肾病一经确诊,立即停服致病药物,肾功能损害较轻者(血清肌酐≤265ummol /L时)可以试用泼尼松治疗。
;对症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控制高血压及肾性贫血
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预防肾性骨病。
进入终末期肾衰竭,予以透析或肾移植。;1.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的中医治疗;(1)中药注射剂治疗;(2)中药单味药治疗;(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脾肾气虚 ;※气阴两虚;※肾阳虚衰;※脾虚湿困;辨证加减;4.慢性马兜铃酸肾病中医证候特点的研究;马兜铃酸肾病的预后;中草药的合理应用;
临床医生和药房药师不仅要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和功能,还必须掌握中药的科属,如防己是常用的利水消肿、祛风止痛药,粉防己(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而广防己(木防己aristolochi Y. C)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干燥根。
1993年比利时报道的因减肥治疗出现的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功能衰竭“中草药肾病”案例,正是由于患者所服用的防己为非处方要求的粉防己。
英国报道的发生肾功能衰竭的病例,是将广木通(为马兜铃科缠绕藤本植物木通,Aristolochi manshuriensis kom)误用为川木通(毛茛科小木通)所致。;2.中药的滥用;3.个体的因素;4.提高对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