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pptx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础护理学学习目标1.掌握生命体征的正常值、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措施。2.熟悉生命体征的生理性变化,体温计和血压计的种类及构造。3.了解与生命体征有关的解剖和生理知识。4.能够正确地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并对生命体征异常病人给予相应护理。5.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操作规范、数值准确、关心病人。重点难点重点 难点1. 生命体征的正常值、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措施2. 正确地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并对生命体征异常病人给予相应护理措施3.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操作规范、数值准确、关心病人1.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2.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body temperature) 又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特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又称体表温度特点:稳定性差;低于体核温度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一)体温的产生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人体内通过氧化分解释放热量。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50%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产热中枢散热中枢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二)产热与散热散热器官:皮肤:70%)呼吸: 29%排泄:1%产热部位:肝脏、骨骼肌散热产热进食骨骼肌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生理性、行为性体温调节二、正常的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一)正常体温 1. 体温的单位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 ℉=℃×9/5+32 ℃=(℉-32)×5/9二、正常的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一)正常体温 临床上测量体温以口腔、腋窝、直肠温度为标准,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深部温度,口腔、腋下最方便 2. 成人正常体温平均值及波动范围部位平均值 正常范围 口腔37.0℃(98.6℉) 36.3℃~37.2℃(97.3℉~99.0℉)腋下36.5℃(97.7℉)36.0℃~37.0℃(96.8℉~98.6℉) 直肠37.5℃(99.5℉) 36.5℃~37.7℃(97.7℉~99.9℉)二、正常的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二)体温的生理性变化昼夜变化:在24h周期性波动。年龄:基础代谢水平不同。性别:女性高0.3℃。药物:麻醉药。其他:情绪、进食、环境等。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的不同,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 ,包括吸收热、变态反应性发热、中枢性发热等。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一)体温过高 1. 发热的程度:以口腔温度为例低热 37.3℃~38.0℃ 99.1℉~100.4℉ 中等热38.1℃~39.0℃100.6℉~102.2℉ 高热39.1℃~41.0℃102.4℉~105.8℉ 超高热41℃以上105.8℉以上 (一)体温过高——发热过程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1)体温上升期特 点:产热>散热,体温升高临床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上升形式:有骤升和渐升两种形式骤升: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渐升:逐渐上升,在数天内升至高峰 见于伤寒等 (一)体温过高——发热过程(2)高热持续期特 点: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体温持续在较高状态临床表现:皮肤灼热、颜面潮红 口唇干燥 、头痛、头晕 呼吸、脉搏加快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异(一)体温过高——发热过程 (3)退热期特 点:散热大于产热,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方式:骤降和渐降 骤退:数小时内降至正常,体温骤退者应防止虚脱或休克渐退:数天内降至正常(一)体温过高——常见热型3. 常见热型(1)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一)体温过高——常见热型(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温差可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疾病等。(一)体温过高——常见热型(3)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再次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等。(一)体温过高——常见热型(4)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持续时间不等。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伴随症状寒战 淋巴结肿大出血现象 肝、脾肿大结膜充血 单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