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影像设备学第五章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前言1917年,丹麦数学家雷当(J.Radon)从数学上证明:某种物理参量的二维分布函数由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所有线积分完全确定。该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确定一个物理参量,寻找该物理参量的线积分,获得所有方向的线积分,就能够求得该二维分布函数。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理论的先行者,并为医学影像的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性变革。第一节 概 述目录一、发展简史(一)CT的诞生(二)CT发展历程回顾二、发展趋势(一)硬件发展趋势(二)软件发展趋势第一节 概述CT的概念: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或computerized tomography)简称CT。CT是指利用计算机来获取人体某一层组织结构的X线影像。CT摄取的是人体横向层面组织结构的影像,是人体上下重叠组织结构中我们所感兴趣的那一层组织的影像。第一节 概述(一)CT的诞生 1.1917年,丹麦数学家雷当(J.Radon)从数学上证明:某种物理参量的二维分布函数由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所有线积分完全确定。2.1938年,汉堡C.H.F.Mubler的弗兰克(Gabrial Frank)首次在一项专利中描述图像重建法在X线诊断中的应用。3.1956年,布雷斯韦尔(Bracewell)第一次将一系列由不同方向测得的太阳微波发射数据运用图像重建的方法,绘制了太阳微波发射图像。第一节 概述 4. 1961年,奥顿道夫(William H. Oldendorf)采用聚焦成一束的131I放射源完成了著名的旋转位移试验,向人们揭示了获取投影数据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5. 1963年,美国的科马克(Allan M. ormack)以人体组织对X线的线性吸收系数为物理参量,用X线投影作为人体组织对X线线性吸收系数的线积分,研究出了重建图像的数学方法。第一节 概述G.N.HounsfieldAllan M. Cormack第一节 概述第一台CT在EMI公司诞生,并与1971年9月第一台CT设备安装在英国的阿特金逊-莫利医院。Hounsfield和Jamie Ambrose共同完成了临床试验,验证了X线影像与相应位置人体解剖结构的一致性。1972年11月,在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1979年Hounsfield和Cormack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第一节 概述(二)CT发展历程回顾第一代CT 设备 多属于头部专用机,采用平移(translation)+旋转(rotation)扫描方式(T/R扫描方式)。第一代CT设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代CT设备 采用T/R扫描方式,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将其单一笔形X线束改为窄扇形线束,探测器数目也增加到3~30个。 第二代CT设备第一节 概述 第三代CT设备 采用旋转+旋转扫描方式,即R/R扫描方式。使X线管和探测器作为整体只围绕受检者作旋转运动来进行数据采集,X线束为30o~45o的扇形束。第三代CT设备第一节 概述 第四代CT设备 采用静止(stationarity)+旋转扫描方式(S/R扫描方式)。它用600个探测器紧密地排成圆周。第四代CT设备第一节 概述 第五代CT设备 采用静止+静止扫描方式,即S/S扫描方式,突出特点是X线管和X线探测器都是静止的。 第五代CT设备第一节 概述 螺旋CT设备 滑环技术(slip-ring technique)和高频(high frequency)X线发生装置的应用。 滑环技术结构 螺旋设备第一节 概述 各代CT的主要特征?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螺旋扫描方式探测器数X线束扇角(o)扫描时间(s)每次层数T/R1笔形_240~3001T/R3~30窄扇形3~2620~2101R/R256~720扇形21~453~101S/R45~7200广角扇形48~1201~51S/S1500以上锥形30~450.03~0.12~8 R/R512以上扇形或锥形30~450.35~11~128第一节 概述二、发展趋势(一)硬件的发展 1.加快扫描速度 2.提高图像质量 影响CT图像质量的因素: ①X线源特性和探测器的性能 ②扫描数目和速度 ③图像重建所用的算法 ④数据表达与显示方法第一节 概述 3.降低剂量 迭代重建技术(ASIR)心自动滤线器技术、ECG 自动毫安技术、三维立体自动毫安技术、电子采集器技术及4D 实时剂量调节方法等技术应用。 4.缩小体积 5.简化操作 6.提高工作效率第一节 概述(二)软件发展趋势 1.血管成像 门控技术的应用是CT临床技术的质的飞跃 2.三维图像重建 3.CT引导下的介入治疗 4.仿真内镜 5.放疗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精通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July is the seventh month Lesson 27- 28 课件.pptx
- 德国工业标准DIN2605-1.pdf
- 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书.doc VIP
- 2.2-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技术规程.pdf VIP
- 江苏省城市街道空间精细化设计建设-城市家具建设指南.docx
- 学校德育教育校本教材及目录.doc VIP
- QGDW 46 10007-2015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pdf
- 最新110KV线路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处理预案.doc
- 2023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细则.pdf
- 道德与法治-网络新世界教学设计.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