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过程.docVIP

小论文: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过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过程 摘 要 光的波动学说与微粒学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即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牛顿、胡克、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都是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与确立历经曲折,科学家们为其证实过程付出了巨大努力,正是他们的努力揭开了遮盖在“光的本质”外面那层扑朔迷离的面纱。 关键词 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 粒子性 波动学说 微粒学说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wave-particle duality of light. Abstract The struggle of wave theory and particles theory starts from the 17th century because of the two hypothesis of Descartes.And end in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wave-particle duality of light. Newton, Hooke, Huygens, Thomas. Yang, Fresnel and so many famous scientists are involved in this debate.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wave-particle duality of light is tortuous.Scientists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 confirm it.Without their efforts, the essence of light does not be opened. Key words wave-particle duality ; particles theory; wave theory; volatility ; particle 人类对光的研究起源很早,但对光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备受争议。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也是持续了三百年,最后两者统一。也是这种争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致使量子力学的诞生。 1 光的波动性 1.1 波的衍射现象 1655年,意大利波仑亚大学的数学教授格里马第在观测放在光束中的小棍子的影子时,首先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据此他推想光可能是与水波类似的一种流体。 格里马第设计了一个实验:让一束光穿过一个小孔,让这束光穿过小孔后照到暗室里的一个屏幕上。他发现光线通过小孔后的光影明显变宽了【1】。格里马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后照到暗室里的屏幕上,这时得到了有明暗条纹的图像。他认为这种现象与水波十分相像,从而得出结论:光是一种能够作波浪式运动的流体,光的不同颜色是波动频率不同的结果。 1.2 波的干涉现象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两列或几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2】。他提出了干涉原理并首先做出了双狭缝干涉实验,同时还对薄膜形成的彩色作了解释。1811年,D.F.J.阿喇戈首先研究了偏振光的干涉现象。 1.3 波动学说的建立 格里马第第一个提出了“光的衍射”这一概念,是光的波动学说最早的倡导者。在格里马第第一个提出了“光的衍射”这一概念不久之后的英国物理学家胡克重复了格里马第的试验,并通过对肥皂泡膜的颜色的观察提出了“光是以太的一种纵向波”的假说。而波动说的支持者,荷兰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惠更斯继承并完善了胡克的观点,提出了波动学说比较完整的理论。后经过杨氏干涉实验,在1882年,德国天文学家夫琅和费首次用光栅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之后,德国另一位物理学家施维尔德根据新的光波学说,对光通过光栅后的衍射现象进行了成功的解释。至此,新的波动学说牢固的建立起来了。 2 光的粒子性 2.1 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变致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光电导效应和阻挡层光电效应,又称光生伏特效应。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又称外光电效应。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称为内光电效应。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再一次被证明。 2.2 微粒学说的建立 在惠更斯积极的宣传波动学说的同时,牛顿的微粒学说也逐步的建立起来了。牛顿修改和完善了他的光学著作《光学》。基于各类实验,在《光学》一书中,牛顿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