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内容摘要: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 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 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 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 忧民的思想。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 儒家思想。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 仁爱精神。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 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仁爱精神 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
杜甫自始至终执著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 想有关的。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 “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 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 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 律。
郭沬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 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 “门阀观念” “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 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
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 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 生活。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 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 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 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 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 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 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 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 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 “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 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 忠君爱国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如孔子强调 “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孟 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即对百姓 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 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 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
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 上。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 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 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 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的时代是很少的。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 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 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 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 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特别应 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 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 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 中。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 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 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 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 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 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 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
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 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 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 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 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 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忠君爱国之心己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 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正是这样的“物性”,当事关国 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济时敢爱死”(《岁 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 身”(《奉送严公入朝》)。后者看来更难。所谓“严公”就 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严武入朝 有可能出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 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我想聪明的今人更 会如此。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 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 声!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