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件:耳鼻咽喉化脓性疾病从疮.ppt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耳鼻咽喉化脓性疾病从疮.pptx

耳鼻咽喉化脓性疾病从疮內治 云南中医药大学 郭兆刚 疮 疡 “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疮者伤也,肌肉腐坏痛苦伤烂而成,故名曰疮也。疮之一字,所包者广矣。虽有痈、疽、疔、疖、瘰疬、疥、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止大概而言也。”——《外科启玄》 因内外邪毒壅滞,以局部红、肿、热、痛、脓为主要表现。 疮疡的发病机理 致病因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疮疡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正邪的交争。 外感 感受六淫、感受特殊之毒:六淫邪毒引起的疮疡较多,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外来伤害:外伤染毒,会致使邪毒从伤口侵入,致使血肉腐败,溃烂成疮。 疮疡的发病机理 内伤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皆可化火,而火邪是引起疮疡的主要因素;气机升降失常,阻滞经络,气血失和而引发疮疡 饮食不节:湿热火毒内生,感受外邪则易发生疮疡 痰饮瘀血。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痰瘀互结,乃生疮疡。 疮疡病情发展过程 初期:邪毒侵袭,气血凝滞。 中期:郁而化热,热胜则肉腐,腐肉则为脓。 后期为气血的盛衰决定预后。气血亏少者,迁延日久。气血充足,易于愈合。 风性上行,火毒趁之而上炎,头、面、颈部的疮疡以风热多见。 若治疗不当,或气血虚弱,正不胜邪,病情可进一步发展,形成内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消、托、补三法 肿疡初期以消法(包括清热、散邪、化瘀、消肿)为主; 肿疡后期及溃疡早期,以托法(包括扶正托毒、透脓托毒、排脓托毒)为主;“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外科精义》 溃疡后期以补法,补益气血,化瘀生肌,为主。 耳鼻咽喉科常见化脓性疾病 鼻窦炎(中医谓之“鼻渊”)、 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谓之“乳蛾”)、 咽部脓肿(中医谓之“喉痈”)、 化脓性中耳炎(中医谓之“脓耳”)。 属于发病于耳鼻咽喉特定部位的“疮疡”,与其它部位发生的疮疡具有相同的病因病机,病变过程,临床诊治可参照疮疡辨证论治思路。 耳鼻咽喉科化脓性疾病的特点 耳鼻咽喉均含直接接触外界的腔道,有其独特的解剖学特点。 与外界相通,易受外邪而发病。 居上而易受风热之邪,中邪多从热化。 阳证实证居多。 耳鼻咽喉相互连通,相互影响。 耳鼻咽喉科化脓性疾病的特点 鼻窦、中耳均与鼻腔和鼻咽部相通,通鼻窍利咽喉可促进脓液排除。故在消、托、补三法基础上,据证加用疏风宣肺通窍或行气活血通窍之法。 初期证见 病初起,尚未成脓,伴见全身恶寒、发热、身困、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鼻窦炎患者见鼻塞,患窦局部疼痛,可伴压痛,头痛,鼻粘膜充血,肿胀,鼻甲肿大,少量脓涕; 咽炎、扁桃体炎患者见咽干,灼热,可有明显咽痛,吞咽痛,咽部粘膜充血,肿胀,咽后壁或扁桃体内的淋巴滤泡红肿; 中耳炎患者见耳闷耳胀,耳部疼痛,鼓窦区皮肤红肿,鼓膜多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膨出。 初期辨治 外感风热,或风寒热化,火热上燔,正气盛、邪气实,邪正交争于耳鼻咽喉,热虽盛而毒未深,已肿胀而脓未成。故见疼痛、恶寒、发热。责之于风、热二邪。 此时宜用消法。祛风、清热、解毒、消肿,消散毒邪,截断成脓基础。 常用药:黄芩、银花、连翘、栀子、赤芍、藿香、白芷、茵陈、苏叶、甘草。 初期常用方剂 银翘散: 连翘10g 银花 12g 桔梗 10g 薄荷 6g 竹叶 10g 荆芥穗 10g 淡豆豉 10g 牛蒡子 10g生甘草 5g 急性鼻窦炎、中耳炎加藿香10g 白芷10g 川芎10g通利鼻窍。 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加天花粉10g、马勃10g、玄参12g利咽消肿。 2019-5-10 13 可编辑 中期证见 此期脓已成,局部疼痛剧烈,全身伴见发热、头痛、周身不适,或见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鼻窦炎患者可见鼻腔内大量脓性或粘液性鼻涕,难擤尽,鼻塞、头痛甚、患侧面部疼痛,鼻窦局部压痛、跺脚等震动时有头面疼痛; 咽炎、扁桃体炎患者可见吞咽疼痛难忍,扁桃体或咽壁充血肿胀,有散在脓点。咽部脓肿见咽后壁、侧壁或扁桃体患处隆起,触诊压痛明显; 中耳炎患者可有耳深部刺痛或跳痛,幼儿可见抓耳哭闹。若鼓膜穿孔可见脓液溢出。 中期辨治 火热燔灼,邪正交争于耳鼻咽喉,热盛肉腐,酿成脓液。故见疼痛、发热、脓点脓涕。责之热毒。 此时宜用透托法。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常用药:皂角刺、生黄芪、蒲公英、败酱草、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白芷、川芎、薏仁、天花粉。 中期常用方剂 仙方活命饮 白芷15g 浙贝母15g 防风10g 赤芍药15g当归尾15g 皂角刺12g 天花粉10g 乳香6g 没药6g 金银花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偏于气血虚者可用透脓散:黄芪15g 当归15g皂角刺12g 白芷15g 川芎12g 牛蒡子15g 金银花12g 甘草5g。 鼻窦炎中耳炎加广藿香10g、紫苏叶10g、苍耳子10g。 化脓性扁桃体炎,咽部脓肿加川芎10g、桔梗10g。 后期证见一 耳鼻咽喉化脓性疾病转入后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