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北京分行--员工关爱期刊第六刊.ppt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你可能有这样的好奇,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样拖延的状态是不是就是“拖延症”呢?在这里我们把平时所说的“拖延症”和专业意义的“拖延症”做一个区分。其实,单纯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仅是一种坏习惯而已,并非医学意义上的一种病症。只有当拖拉的习惯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的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或是负罪感,导致人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并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症状时,才属于“拖延症”,需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及治疗。   职场人士在长假期间,由于完全进入了放松状态,走亲访友、旅游度假、通宵聚会喝酒等活动,扰乱了生物钟,因此在假期结束后不能很快转变回来,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也是很能理解的,如果你身上有这样的情况也不需要太过担心,但这样的状态毕竟会影响工作效率,那么长假过后怎样收心,怎样治好“年后拖累症”呢?;4;“我不行”的心理定势     在很久以前你做了一个项目,结果失败了,赔了很多钱,后来你就不再碰这类项目了,因为你认为在这样的项目上“我不行”。有一次你去谈一个客户,结果被那个客户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于是你觉得你不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销售,因为这方面的能力“我不行”。曾经你被一个客户投诉了,说你的服务态度不好,还被扣了工资,于是你就觉得你不适合做客服,因为在控制情绪方面“我不行”。   “我不行”的心理定势是一种消极的暗示,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有这样的心理定势的人。这种“我不行”的心理定势对一个人自尊和自信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而容易有“我不行”的心理定势的人却刚好又是那些不自信或低自尊的人。本来就不自信却还要伤害自己的自信心,本来就低自尊却还要降低自己的自尊心,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必定会导致对自己的全面否定。   其实很多人都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为什么我总是失败,是不是我不行?”其实这样的话是一种偷懒的表现。这么说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不理解,如果跟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比较一下,可能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我总是失败,是不是哪个地方我做错了?”。这样是不是能感觉到差别了呢?   总说“我不行”的人,其实他是在偷懒,因为他不想改变,不想想办法让事情变得更好,也不想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能干。;  如果你总对自己说“我不行”,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自信心。可问题是提高自信就是要让自己去做事情,从所做的事情当中体验自信。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不行,就根本不会去尝试,这样又何谈提高自信呢?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克服自己的惰性,让自己“勤快”起来,不如就先从整理自己的房间开始吧!   以上只是众多心理定势当中的三种,生活中还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定势在困扰着人们。心理定势拥有潜在性,使得我们不能很好的去识别他们;它还有一种固着性,有些人的心理定势固着的很深,所以就算发现了它,也很难改变它;不过好在心理定势是有可调整性的,所以就算身陷定势当中也不需要太过担心,只要找到对应的方法,就一定能从这个定势中走出来。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发现心理定势的好办法,这个方法叫做“心理逆行法”。这个方法的意思是,当你陷入了某种心理定势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在马路上逆行的感觉,会感到大家都在这条路上跟你别扭着。所以当你在某些事情中感觉到“总有些事、有些人在跟你对这干”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因为这种感觉很有可能就是心理定势在搞鬼,那么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减轻定势对你的影响。;  “无论要求多么过分只要儿子一咧嘴做出要哭的样子,他们就马上妥协,明明宝宝自己能做的事情,老人都要代劳,什么都是‘他不会’,孩子现在有种趋势,就是总是指望别人帮忙;偶尔我带儿子在小区里出现,有的妈妈都会给我告状,说彬彬喜欢打别的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但爷爷奶奶从不说他,更别说教育了。”   相信很大部分年轻的爸爸妈妈看到彬彬妈的倾诉,都会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国式的家庭模式加上年轻人疲于奔命地工作赚钱,老人很自然就会接过照顾孙子的担子,有时甚至是争抢着的。这样的好处是: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得到了保障,爷爷奶奶有充裕时间耐心地陪着孩子,弥补了父母之爱不足的现实,满足了孩子的依恋需求。   但是隔代教育以养育为主,代替不了包含“陪育”的亲子关系。 “陪育”是“陪伴”和“教育”孩子的双重任务。对年龄小的孩子而言,高质量的陪伴对孩子的身心意义重大,然而父母想教育孩子,祖辈却容易溺爱孩子——这,就是两代家长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代沟。怎么才能化解分歧,将代沟化为和解的桥梁呢?;  了解和学习一些中老年人心理发展特点的知识,了解家中老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比如,思想上的保守性、人格上的固执等。这样你就会对老人的行为有所理解,就不会把你所有的精力和情绪放在如何去改变老人身上,在所谓的教育新理念上和他们僵持。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尤其是已经过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所以收起无效的想改变老人的想法,而是考虑一下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