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OI:10.16287/j.cnki.cn11-2589/i.2011.01.008
无声的“口语”
——从《古诗今译》透视周作人的白话文理想
张丽华
内容提要:本文将周作人的《古诗今译》置于其清末的诗歌译介及文学
革命的话语背景中来考察,以呈现周作人“第一篇白话文”的生成过
程;同时通过对其翻译的内部过程的探究,剖析他的“不及原文、不像
汉文”这一翻译主张背后更为深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古诗今译》 文体 “口语” 周作人 Theocritus Andrew Lang
《古诗今译》是周作人对古希腊诗人谛阿克列多思(Theocritus,今通译忒
奥克里托斯)牧歌的现代白话文翻译,它发表于正酝酿着文学革命的《新青年》
第4卷第2号。在《知堂回想录》中,周作人论及文学革命时,即举出了此篇译
作,称这是他“所写的第一篇白话文” 1 ,并将题记全文照录,可见其重视程
度。 2 实际上,周作人不仅以发表此文为标志,正式加入了以《新青年》为场域
的文学革命运动,同时也通过题记及翻译文本或隐或显地表达了自家立场。值得
注意的是,这“第一篇”白话文的实践,周作人乃是通过翻译来完成的,而所翻
译的对象——谛阿克列多思的牧歌,他后来亦坦言,“原作均系韵文,又其文
章近于拟古,非当时白话” 3 。那么,周作人到底是以什么为中介,将这一“拟
古”的文章转化为现代中国的白话文的呢?翻译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众所周知,周作人清末以来的翻译与创作,都是以文言形态的书面语进行,何以
此时会突然接受胡适的改革主张,转而用白话文来写作,从而与自己曾经无视的
俗语化趋势合流的呢?而这一走向白话文的通道,又将带给他此后怎样的关于新
文学文体的想象呢?本文将围绕着《古诗今译》,同时结合周作人清末以来相关
的译介活动以及文学革命的话语背景,通过考察他这“第一篇白话文”的形成,
来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
·148·
无声的“口语”
一 题记的意义
谛阿克列多思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诗人,其牧歌通常被视为西方文学传
统中一种重要诗歌类型——田园诗(Pastoral Poetry)的源头。关于牧歌,周作人
在同时期所编的《欧洲文学史》中解说如下:“古者Artemis祭日,牧人作歌相
竞,后人模拟其式,因称Eidyllion Bukolikon 或Eidyllion Aipolikon。唯所歌亦不尽
关牧人事,故或释Eidyllia为小图画。描写物色,以及人事,诗中有画,论者或以
是与浮世绘(genre)相比。” 4 现在流传下来的谛氏牧歌集(Idylls)中的三十
首作品,其形态其实非常多样,包括田园诗、拟曲、神话诗、宫廷诗以及情爱私
语等多种类型。《古诗今译》翻译的是谛阿克列多思的牧歌第十,题为《割稻
的人》。这首诗由两位割稻农人的对话组成,其中一位是年长的Milon,另一位
是年轻的Bucaeus。对话发生在割稻的过程中:Bucaeus害了相思病,无法集中工
作,在Milon的建议下他唱了一首情歌,而Milon则以一首收获歌(reaping-song)
来作答,并称这才是割稻的人应该唱的歌。 5 谛阿克列多思原作采用的是亚历山
大时期诗歌中常见的六步拍(hexameter)的史诗体韵律;诗中的两首歌,其主题
相互对立,但在长度、对句、韵律等形式特征上均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充分体现
出竞歌的特色,而后者的粗俗蹩脚亦与前者的精心结撰形成了鲜明对比。 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