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郭 沫 若 郭沫若(1892—1978):成就卓著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浪漫主义流派的奠基人。其代表作《女神》把中国现代汉语自由体诗的创作推向第一座高峰。 回目录 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 一、四川时期(1892—1913)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 1906年春,离开沙湾到乐山城里读书,结束幼年的田园生活走上社会。 二、留日时期(1914—1923) 1913年底,郭沫若从北京出发赴日本留学。 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考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 《女神》时期,郭沫若的哲学思想表现出鲜明的“泛神论”倾向,文艺思想上提倡“自我表现说”。 “泛神论”:十六七世纪资产阶级兴起时期的一种借多神以否定一神的无神论思想,代表人物为布鲁诺和斯宾诺莎。按照斯宾诺莎的解释,本体即神,神即自然,万物皆神,神被泛化。 郭沫若接受“泛神论”有三方面途径: 一是王阳明的“心学”和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思想;二是印度古代哲学及泰戈尔;三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郭沫若式的泛神论: 第一,“我即是神”,突出自我在宇宙本体中的中心位置,突出自我表现、自我扩张; 第二,“自然即神”,万事万物都是神的体现; 第三,“本体、万物、自我同一于神”,人与自然统一于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崇自然,物我合一。 1923年,郭沫若出版诗歌、散文集——《星空》 《星空》:表现诗人由“五四”高潮跌入低潮的苦闷彷徨和更深层的求索。 《三个叛逆的女性》: 1923年至1925年,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1926年合集出版。 三、“大革命”前后时期(1924—1927) 本时期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发生巨大变化,《革命与文学》、《文艺家的觉悟》两篇文章是郭沫若从“文学革命”转变到“革命文学”的标志。 本时期,郭沫若出版的文学作品有:《瓶》、《塔》、《落叶》和《橄榄》 。 四、流亡日本时期(1928—1937) 1928年2月郭沫若东渡日本,开始长达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前茅》、《恢复》:1928年出版,标志着郭沫若诗风转变。 五、战争时期(1937—1949)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写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六大历史悲剧。这些作品借古讽今,成为郭沫若创作道路上又一座高峰。 六、新中国成立以后时期(1949—1978) 出有《新华颂》等诗集和《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 第二节 《女神》 一、《女神》的版本 《女神》最早的诗写于1918年初夏,绝大部分完成于1919和1920年。 《女神》初版于1921年8月。后来主要有两个版本: 1928年版,《序诗》和其他5首诗歌被删去,部分诗歌的内容也作了改动; 1957年版,这是作者生前编定的最后一个本子。篇目全部保留1921年版,内容保留1928年版。 二、《女神》的思想内容 (一)体现时代精神:张扬个性,提倡人的解放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对生命的感受与认同: 1、生存困境和生命欢歌,真实地表现个体生命的自由状态,尊重个体的生存及其生命; 2、对宇宙、人生的问题进行思考; 三、《女神》的艺术特色 第一,诗体形式的创新; 其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第三,以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作为主导,同时又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影响。 《女神》的意义: 1、标志着现代汉语诗歌新时代的到来; 2、完成了早期白话诗向后来新格律诗、现代派诗的过渡; 3、以创作实绩为现代汉语诗歌争得了合法空间。从此,现代汉语诗歌获得普遍认同,确立了“正宗”地位。 4、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第一座自由体高峰和浪漫主义高峰。 第三节 历史剧 一、历史剧创作概貌 (一)“五四”时期:《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代表 主题:揭露黑暗,迎接光明,体现反封建的精神力量 (二)抗战时期:《棠棣之花》、 《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特点:借古讽今,崇高美和悲壮美。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文姬》、《武则天》 特点:做“翻案文章”,借历史为现实服务。 二、郭沫若的历史剧理论 “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 “失事”指历史剧创作可以不拘史实。“求似”指历史剧在于表现历史精神。 三、《屈原》 1942年创作出版,郭沫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宋辽金文学.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隋唐五代文学.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二).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先秦文学.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元代文学.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导论.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八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二十二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二十九章(二).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三十二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三十六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三十七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三十三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三十五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三十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三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十八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十二章.ppt
-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课件 第十九章.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