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小麦害虫 第七章 小麦害虫 第一节 麦 蚜 第二节 粘 虫 第一节 麦 蚜 同翅目、蚜科。 一、种类及分布 我国为害小麦的主要有3种: 麦二叉蚜:分布偏北,西北和华北冬春麦区为害严重; 麦长管蚜:南北麦区都可造成为害; 禾谷缢管蚜:南方冬麦区常易成灾,是长江流域麦区优势种。 世界性分布的害虫。我国南北麦区均有发生。 二、为害及损失 1、寄主 麦类、玉米、高粱、糜子、雀麦、马唐、看麦娘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禾谷缢管蚜在北方尚能为害稠李、桃、李、榆叶梅等李属植物。 2、为害 (1)直接为害 成若蚜→刺吸麦株茎、叶、嫩穗→叶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麦粒不饱满→枯死,不结实。 (2)间接为害 传毒: 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在长江、黄河流域及西北麦区——传播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小麦黄矮病的流行。 近来报道:禾谷缢管蚜传播大麦黄矮病毒;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传播小麦黄矮病毒(GPV)。 蜜露: 影响小麦的光合、呼吸作用以及招引病菌。 3、损失 每株头数(穗期) 损失(%) 5-10 3 30-50 6-10 50-100 13-20 三、生活史和习性 1、龄期 一般4龄,也有人观察为5龄的。1、4龄若虫期较长,2、3龄期较短。 2、发生代数 同一地区发生的代数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 麦二叉蚜:甘张掖、庆阳——20~22代; 新喀什——30代; 陕武功——31代。 麦长管蚜:浙临安年发生20代左右。 3、越冬 麦二叉蚜 36oN 以北: 虫态——多以卵越冬; 场所——麦苗枯叶上、土缝内或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 南方: 虫态——以无翅成、若蚜越冬; 场所——麦苗基部叶鞘上、心叶里或附近土缝中,天暖时仍能活动取食。 华南:无越冬期。 麦长管蚜 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淮河—34oN)以北:不能越冬。 淮河至长江流域: 虫态——成、若蚜,个别年份在麦叶上也能查到少量越冬卵; 场所——麦田越冬。 华南地区:周年繁殖。 禾谷缢管蚜 北方营异寄主全周期型生活。 春夏季——为害麦类、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 秋后——产生性蚜,交配后在李属植物上产卵越冬。 南方则营同寄主不全周期型生适。 全年在同一科寄主植物土营孤雌生殖。 虫态——无翅成、若蚜过冬。 场所——麦苗根部、近地面的叶鞘上或土缝内。 4、麦蚜发生的阶段 ①零星发生期:小麦出苗至返青拔节期,麦田蚜量较少; ②麦蚜缓增期:小麦拔节至小麦抽穗,随着温度的回升,麦株上的蚜量渐增,个别暖冬少雨年份此时的百株蚜量已超过防治指标,田间有明显的蚜虫为害状; ③蚜量剧增期:小麦扬花至灌浆中期末,麦田蚜量激增,也是生产上防治麦蚜的关键阶段; ④麦蚜锐减期:小麦灌浆后期至成熟,随着营养条件的恶化,蚜虫也逐渐发育成有翅蚜迁离麦田。 四、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气候条件 (1)温度 麦二叉蚜: 抗低温能力最强。最适温区是15~22℃,超过33℃则生育受阻。 麦长管蚜: 适温范围为12~20℃,不耐高温和低温,在7月份26℃等温线以南的地区不能越夏。 禾谷缢管岈: 湿度适宜,30℃左右发育最快,但不太耐低温,在1月份平均这-2℃的地区不能越冬。 (2)湿度 麦二叉蚜: 最喜干燥,适宜的相对湿度为35%~67%。 麦长管蚜: 耐湿范围略广,相对湿度为40%~70%。 禾谷缢管蚜: 既怕潮湿又不耐干旱。 冬暖、春旱麦蚜有猖獗可能。 2、栽培制度 1)栽培制度或作物布局影响麦蚜为害的轻重。 麦区扩大夏秋玉米面积,有利于禾谷缢管蚜从夏寄主向秋播麦苗上过渡,增加越冬基数,因而使之为害加重。 2)麦蚜发生的不平衡性。 不同田块:一般早播麦田>迟播麦田; 不同品种:晚熟品种穗期>早熟品种; 不同小穗间隙:稀疏>稠密; 田块内:田边、树荫下、近肥塘、近 村庄、 路边的重; 不同生育阶段:灌浆初期>腊熟期; 不同年度:后期干旱>气候正常; 芒的有无:一般有芒>无芒(营养)。 3、天敌 主要类群有瓢虫、草蛉、蚜茧蜂、食蚜蝇、蜘蛛及蚜霉菌等,尤以瓢虫和蚜茧蜂最重要。 五、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清除田边杂草寄主,早春耙磨镇压,适时冬灌,控制早期为害; 选育推广抗病耐蚜品种; 冬麦区适当迟播,春麦区适当早播; 增施基肥和追施速效肥等,促进麦株生长健壮,增加抗蚜能力。 2、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 70%吡虫啉DS(拌种剂)100~150g+水10L+小麦种子l00kg搅拌均匀,摊开晾干后播种。 (2)土壤处理 用3%克百威GR按20~25k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