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书的读音问题 一、古书读音的总原则 二、古音通假问题 三、破读问题 四、特读问题 一、古书读音的总原则 1、用古音读古文的观点 2、用方音来读古文的观点 3、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 1、用古音读古文的观点 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古文是古人写的,不应当用后世的语音来读,应当用古时的语音来诵读。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就持这种观点,他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见《音学五书·序》)主张学者们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让人们用正确的古音来读古文 2、用方音来读古文的观点 有人主张可以用方音来读古文,他们认为方音中残留着许多古音,如一些南方方言中有入声,有的有全浊声母,总体来看与古音比较接近,因此,在用古音读古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认为用方音来读古文,能够读出古代的韵味,因此主张用方音来读古文。 3、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 用叶音法读古代的诗文,的确能收到押韵和谐的效果,但这种读法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错误的。用后世的语音读古时的诗文,有些原来押韵的韵脚不押韵了,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叶音的做法,没有看到语音演变的现实,给人的感觉,好像前人写诗的时候这个韵脚就不押韵,当时也是临时更改其读音来押韵的。叶音的结果,是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让许多汉字又有了一些不该有的读音。 二、古音通假问题 1、何为通假 2、“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3、练习 1、何为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如: (1)《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3)《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六书”中有“假借”,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这就是造字的“假借”。 朱掁家观点 郭锡良观点 朱掁家 主张把用字的“通假”与造字的“假借”区分开来,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如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持这种观点,该著作在“六书”部分和“上古音的运用”部分,都阐述了“通假”与“假借”的不同,他说:“假借与通假,既有相同点,又有重要区别,主要有两点:(1)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2)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 郭锡良 主张把两者合在一起,通称为“假借”,再在“假借”之内区分两种类型,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就是这样做的,这部教材在“古书的读音问题”部分详细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其文云:“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另一种假借情况是: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经·系辞下》)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 门有吏,主者门里,筦闭,必须太守之节。(《墨子·号令》)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上》) 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庄子·天地》)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三、破读问题 1、何为“破读” 2、破读的规律 1、何为“破读” 古汉语中把这种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五蠹》:“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乘:破读音为“shèng”。 《阎典史传》:“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 骑:破读音为“jì”。 2、破读的规律 破读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许多破读都是读去声。如: 《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破读音为“yì”。 《原毁》:“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闻:破读音为“wèn”。 报刘一丈书》:“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 间:破读音为“jiàn”。 《汉书·苏武》:“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