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字经》的内容、传承及启示 -毕业论文.doc

浅论《三字经》的内容、传承及启示 -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题】浅论《三字经》的内容、传承及启示 【作者】施 清 【关键词】三字经??内容??特点??传承??三字经文化??启示 【指导老师】李良品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蒙学是传统民族文化生命的载体,是开启儿童智慧,培育儿童品德的学问。《三字经》是中华民族传统蒙学文化的优秀代表,它贯穿儒家重教劝学的思想,更有识数习礼,道德伦理,经典子书,历史兴亡,以及名人勤学成材的故事穿插其中,具有集中识字、整齐押韵、知识面宽、注重实用等特点。它在从宋末元初撰至今长达七百多年时间内屡有增补并一直使用,堪称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教材。不仅在中国绵延生息了七百多年,并且先后传至日本、俄国、美国、法国等地。这本书在我国古代对国民进行早期文化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仍然为启蒙教育提供了诸多参考与借鉴,并成为学术届研究的热点。  迄今为止,对《三字经》研究的文章有很多。有的学者从考证《三字经》的作者角度进行讨论,提出了其作者归属考略与经济效应的关系,代表文章有李健明的《〈三字经〉作者细考》、李良品《〈三字经〉的成书过程与作者归属考略》;有的专家从《三字经》的版本源流进行研究,归纳了其在海外的传承与国内流传的状况,代表文章有鹤岛俊一郎、董明《〈三字经〉在日本的流传和《日本的本朝三字经〉》、伍宇星《〈三字经〉在俄国》;有的学者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提炼出其中文化的精华部分及其贯穿的儒家思想,代表文章有曾广开《〈三字经〉的文化精神》、王殿卿《〈三字经〉——承载文化生命的载体》;有的专家从其思想归纳出对当代教育的意义进行研究,代表文章有蔡育婷《浅析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的现代教育价值》、安宏林《〈三字经〉的人才观及其当代意义》。综上所述,前人在对《三字经》的研究中只注重局部探讨,或是作者,或是思想,或是笼统地概述其教育意义,很少有人对其内容、传承与启示有一种较理论、较系统、较完整、较深入的叙述。 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学术思想的渊源,修身立德之本。《三字经》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更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资源之一。因此,探究《三字经》的内容、传承与启示,对当今进行现代教育的教学研究,提高道德的实效性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三字经》的内容与特点 文化,闪耀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三字经》植根于中国丰厚的古典文化传统,是中国古典文化发展的结果。它作为一部不朽的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的优秀代表。历史学家周谷城说:“《三字经》对当代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1] ??(一)《三字经》的内容 《三字经》是一部多功能的启蒙书。其篇幅不大,仅千余字,三百多句,但内容丰富,有广博的知识内涵。书中介绍了古代有关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礼仪道德、勤勉故事等多方面丰富的知识。明朝的吕坤(1534-1616年)在《社学要略》中把《三字经》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清人紫巢氏称《三字经》为“袖里《通鉴纲目》”。章太炎于民国时重订《三字经》,在“题词”中也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比较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2]可见,《三字经》内容的丰富,知识的密集。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1.论述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三字经》强调教育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文章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是根据儒家“性善论”思想,提出教与学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强调教育的理论基础。然后又以孟母教子择邻及窦燕山教长五子两个事例,进一步论述教与学之必要。最后用“玉不琢,不成器”作比喻,加强对“人不学,不知义”的理解。古人认为,良好的习性应该从小培养。只有读书,通古达今,明知理义,方成有用之才。否则不通古今之事变,万物之理义,不懂天理之礼节,人事之法则,那么长大后何以安身立命?可见,古人把做人的道理放在教育之首。 2.阐述伦理道德,介绍基本常识。《三字经》中关于孝悌和伦理纲常的内容是不少的。它首先提出伦理道德的总体原则:“?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指出人在年少时,应该多亲近良师益友,?跟他们切磋做人的礼节和道理,提高自身修养,增长学问,以此作为立身之本。接着以黄香暖席和孔融让梨为例,用首两句说故事,后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