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管子》将“地宜”第一次作了系统说明,考察了平原、丘陵、山地三种地形中的生态关系,并考察了18种土壤的生态性能。《汜胜之书》提出“趋时(天时),和土(根据土质,决定耕作时间、方法、品种)务粪泽(保持土壤水分与肥力)”的原则,强调农业生产“得天之和,适地之宜”。《淮南子》:“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贾思勰《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力,用力少而成功多。” “万物并育”:农林牧副鱼有机结合的大农业观: 《大戴礼记-易本命》:“子曰,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之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故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刳胎杀天,则麒麟不来焉;好填溪雍谷,则神龟不出焉。”万物都有价值,都有其生长规律。 《管子?立政》:“山泽救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溢,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刮瓠荤菜百果具备,国之富也。” 违背规律,则“风雨不时,暴风水旱并兴,人民夭死,五谷不滋,六畜不蕃息。”不注意生态平衡,“山泽虽广,草木毋禁;壤地虽肥,桑麻无数;荐草虽多,六畜有征”,结果“闭货之门”。 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思想具有浓厚的“泛道德化”倾向,它过分地关注人的个体道德,即“形而上”的层面,而对人的生物性欲求、人的生存它过分地依赖人的道德自觉,在规范人和环境的关系方面缺少可操作的、系统科学的措施。 讨论: 通过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思想的学习,你认为,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谢 谢!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观看! 让我们共同进步 中国古代自然生态智慧及其启示 生态问题,也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于光远《论环境管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生物的生存和进化,既依赖环境,亦影响着环境。同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生命形态、生存进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环境生态问题的产生,一源于环境系统自身,即天灾,属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源于依靠环境资源生存的生物,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影响,即人祸。 程颐《养鱼记》 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 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於中也。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 (wū)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於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 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於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於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於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必将奈何?鱼乎!鱼乎!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河南程氏文集》卷八) 讨论: 1、此文的文意为何? 2、对此文思想做简单评析。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中国对自然生态问题的较自觉、系统的思考出现在先秦时代,并极大地规范、影响了后代自然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天人关系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着重强调“天人合一”观、“人文自然相互调适之义”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他认为:“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 钱穆宣称,认识到中国古人“天人合一”观的伟大,是他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总根源的“大体悟”,最后、最高的“澈悟”,是自己晚年“对学术的大贡献”。(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台湾《联合报》1990年9月26日;又载《中国文化》第4期,1991年8月)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董仲舒),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邵雍), “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戴震。 人与自己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或原点问题。由于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精神、思维、主体意识的存在物,所以这个问题有时又表现为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内容,但它的一个最基本的涵义,就是指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荀子、刘禹锡、章太炎《天论》。 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关系认识的主流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法基本规则.doc VIP
- 肿瘤内科护理常规.pdf VIP
- 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 55036-2022与《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2014失效条款对比分析.pdf VIP
- 《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指南2025》解读(2).docx VIP
- 船员起居舱室.pdf VIP
- 慢性肾脏病PPT【71页】_20212085.pptx VIP
- 《闻鸡起舞》儿童绘本成语故事演讲ppt课件(图文).pptx VIP
- 6.13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电力安全生产奖惩办法 .pdf VIP
- 山西汾酒-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汾酒复兴进阶.pdf VIP
- 中建一局集团公司总承包公司质量管理手册(2013版)(OCR).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