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四”时期中国高师声乐教育产生研究
2 0世纪初期,以西洋唱法传入为契机,伴随新型社团、音乐机构
中声乐教育的产生,中国近代高师声乐教育遂发轫于高校乐歌课教学中。
1 9 1 2年,北京高等师范在预科设乐歌为必修,每周2小时,学习唱时
姿势、用气法、独唱等。①次年,教育部制订《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把乐
歌设为预科必修课,每周2小时。②这标志着中国近代高师声乐教育的开
端。回顾二三十年代高师声乐教育发展的历史,研究其特征和规律,对于
21世纪该领域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五四”时期是继“学堂乐歌”之后,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二个开放
时期,是我国近代专业声乐教育、高师声乐教育的发轫期。在社会文化转
型强大驱动力推动下,欧洲传统唱法,作为新文化传播的内容之一,也悄
然登上了中国近代音乐历史的舞台。与前期不同的是,这种唱法开始从教
堂、洋学堂进入新兴音乐机构之中,并逐渐向规范化的学校教育模式靠拢。
这时期,音乐机构的数量虽不多,但为早期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
平台。高师声乐教育产生初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新型社团中的声乐教育
五四时期,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音乐师资的补
充。据统计,1 9 1 6年我国各类普通学校已将近1 3万所,在校学生人
数近4 0 0 0万,但经过初步训练的音乐教师只有1 0 0人左右。③由此
可见,对音乐师资的迫切需求客观上推动了音乐机构的快速发展,1 9 1
9年前后,北京、上海两地先后涌现出约2 0多个音乐社团。
1.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两个社团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 9 1 9 一 1 9 2 2 )与陈仲子的《咅乐教授
法》该会1 9 2 0年设歌组,并于古琴组内附中乐唱歌。在此任教的有:
萧友梅、陈仲子、哈士门女士等,声乐导师是英国人纽伦④。社团曾多次
举办公开音乐会,编辑出版1 5期《音乐杂志》,其中刊登了陈仲子译《音
乐教授法》一书。书中写道,“明朗者声无瑕疵明显而清越是也,普通之
所谓美声,亦以此占其主要部分”⑤。该书详细地介绍了什么是美声以及
声乐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如呼吸法、呼吸的种类;胸式呼吸与腹
式呼吸的区别;发声练习法;声区理论等,而且用五线谱注明了男女声,
各声部的换声区域(见下部分声区图)。
《音乐教授法》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系统介绍西洋声乐理论的文章
中,水平较高的一项成果,它对指导当时的声乐教学和西洋美声的推广具
有积极意义。此类书目还有沈心工的《教育唱歌集#8226;教授方法》(1
9 0 4 )、曾志?搿兑衾秩?书#8226;唱歌教授法》(1 9 0 5 )、又玄《唱
歌教授革新之研究》(19 18)、纽伦著、黄培铢译《唱歌之指导》等。
上海中华美育会( 1 9 1 9 — 1 9 2 2 )和第一期讲习会1 9 2 0年 8月,该会在上海主办第一期讲习会,旨在利用暑期,为各地音乐、美术
师资提高艺术水准⑥。聘孙续丞任声乐教师,他是这时期我国近代音乐史 上为数不多的中国籍教师之一。该讲习会会员是来自各地约2 2所学校的
教职人员,虽然活动时间短暂,但是促进了各校间声乐教学和西洋唱法的
学习交流。此外,1 9 2 6年刘天华发起的北京爱美乐社等,也曾开设声
乐课。
2.新型社团中产生新声乐艺术形式的历史意义
首先,新的声乐艺术形式的产生是对我国传统歌唱艺术的一次重要变
革。经过学堂乐歌时期的积累、沉淀,西洋唱法在这些侧重西乐的社团中
寻找到了发展空间,为后来专业性学校声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
要的是,社团屮的“唱歌”是一种新的声乐艺术形式,它在内容、形式、
风格等方面完全不同于我们传统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它是在我们传
统艺术种类延续发展到“古音失传到今荒”的境地,伴随新式教育巾学堂
乐歌的兴起,而新增加的一种声乐形式。它几乎完全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歌
唱习俗、审美及文化特征。这种声乐形式使用两洋记谱法、作曲法以及歌
唱方法,用西洋乐器,如风琴、钢琴等和声乐器伴奏,既演唱外国作品,
又创作和演唱了许多中国作品,对于传统的歌唱艺术来说,这种新的声乐
形式与这时期产生的其它新文化一样,它是一场革命性的转变。
其次,新声乐艺术形式的产生体现了我们传统教育思想向美育思想的
深刻转变。《尚书狀8226;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冑子,直而
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建立起完整 的礼乐制度,以“乐”求和,通过礼乐教化维护其统治。在长期封建礼乐 思想的桎梏下,封建贵族子弟所享有的官学教育中音乐教学的内容也一直 沿用传统儒师的“老调子”。直至近代,伴随西方文化传入和社会性质的
变化,封建礼乐思想才遭到摒弃。1 9 0 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
一文中,首次将“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把“美育”列入学校
教育宗旨。指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