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之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以自然之名 ——苏轼《赤壁赋》与梭罗《神的一滴》比较阅读 (朱继承,江苏省泰兴第一中学语文组,225400) 【提要】苏轼《前赤壁赋》(以下称《赤壁赋》)与梭罗《神的一滴》分属中外名篇,且有相似的旨趣,但是此两位作家在对自然的态度和解读上又存在不同,本文即从这两篇文章出发,初步探讨两位作家在这方面的相异性。 【关键词】自然,演绎,哲学。 苏轼《前赤壁赋》(以下称《赤壁赋》)与梭罗《神的一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两篇选文。两篇文章都统摄于“自然”这一主题,寄情山水,以大自然的方式来思考我们的人生,或者以大自然的法则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甚而以大自然为我们的最高信仰。 两篇文章虽在同一专题中,有共同的旨归,但其实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旨在通过对两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来揭示苏轼和梭罗这东西两位不同代的作家在对待自然这一主题上的态度及各自的自然哲学。 (一)背景不同 初衷不一 两者所处时代各异,所以写作背景有很大的不同。苏轼身处北宋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与改革派及保守派所持政见均不同,遭两方排挤,遭乌台诗案,放逐黄州,正所谓迁客骚人。 与前代遭贬谪的文人相似,苏轼也十分苦闷,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在《赤壁赋》中吟出“望美人兮天一方”,所谓美人,取屈子“香草美人”意象,喻指君王。思君心切,望起复委用之心表现最切的即是屈原,后来的著名谪臣如韩愈、柳宗元,无不如此,韩愈写了大量表述贬谪之苦的诗篇,柳宗元更是作《永州八记》以山水自况,以藏身隐蔽之幽泉怪石状自我怀才不遇之书剑飘零之苦。都写山水自然,但无不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而有另一类中国文人,他们对待“庙堂”与“江湖”的态度与屈子、韩愈和柳宗元之辈迥异。从庄子而下,陶潜是这一派的代表。自然是他们生命与灵魂的寄托,主张远离政治中心,在山水书画中陶冶性情,排遣胸中郁积不平之气。 苏轼就属于这一类。因此,以此类前贤为楷模,他尽可能以山水自况,忘却庙堂上的种种不快。也就是说,在苏轼《赤壁赋》中山水自然是寄情抒怀之媒介。 而梭罗身处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新大陆之美利坚。他面对的是一个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本身对于物质的操控欲望以及对利益的无止境的攫取导致人类抛弃了原始纯真而质朴的生活方式,积极建造机器大工业产业结构,同时兴建大都市,于此同时的是对原始自然的无休止的侵略与不可修复的破坏。 梭罗受现代文明熏陶,早年毕业哈佛,后有一份体面的职业。但是他觉得现代文明中的人类正在逐渐异化,逐渐沾染上尘世的喧嚣与浮华,而能够涤荡人类心魂的只有伟大而深邃的自然——瓦尔登湖,所以他亲自以隐居来体验这种自然的魔力。不过,现在——十九世纪中期,工业社会不但异化着人类的身心,也逐渐将文明的触须——铁路、自来水管——延伸到了静谧完美的瓦尔登湖,所以他提倡以自然之义涤荡我们心灵的同时也隐隐呼吁人类对自然的珍视。 虽然苏轼和梭罗的创作初衷不同,但都是以自然之名来结撰文本,并启发自我以及晓谕世人。 (二)自然演绎 各有千秋 在对“自然”的演绎方面,二位各有千秋,可以用各自原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自然之义,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梭罗:“对它, 就算只有一瞥, 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那引擎上的油腻了。” 苏轼以自然遣怀。初游赤壁时,还是有几许谪臣的凄楚,因此才会歌以楚声,并听悲箫而动容,箫声触动心弦,悲从中来,问客何以如此。客人道出比贬谪更让人无法排遣的永恒悲哀“长江无穷”,“人生须臾”,三国周郎赤壁、酾酒临江孟德,都被浪淘尽。这是人类永恒的哀愁。此时的苏子悲凉万分,然而苏轼是乐观的,甚而是不得不乐观,仕途蹭蹬,波诡云谲,一味郁闷只会郁郁而终、英年陨落,人必须坚强的活下去,哪怕是只会活着而活着,而作为文人,必须有精神寄托才能活下去,甚至是不得不找一个精神寄托,这个就是苏轼的乐观。于是,他找到了自然:抛弃一切俗世凡尘,不管什么庙堂与江湖,且享用这无边江山秀色吧。精神有了寄托的士大夫们又开始把酒布菜,酩酊大醉。 所以说苏轼的“大自然”是士大夫的自然,是陶渊明式的自然,孟浩然、王维式的自然,是淘洗了尘杂而赋予了文人气息的具有田园牧歌风光的自然,这只不过是文人们寄托精神的意象罢了。 而梭罗的自然则比苏轼原生态得多。他抛弃舒适安逸的现代生活方式,到原始的瓦尔登湖边DIY(Do it yourself),只想享受最纯真的自然。他把瓦尔登比作“大地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洞见,是心灵的窗户,是大自然最本质的体现。索罗细致描绘瓦尔登的美景,并不作文人式的“诗化”,他笔下的湖是自然的湖,他惬意地在湖上荡舟“慵懒”,从流飘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