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小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论古代汉语“所”字结构 摘要: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经历千年变化,自成一体,博大精深。而其中“所”字结构中“所”字的词性,也是一直都莫衷一是。此次我从“所动”结构起手,较为深入的探讨“所”字的一些特殊的结构。其中涉及到“所”在古汉语中的字意 关键字: 所“字”结构 “所+动” 语法功能 一、古文中“所”的用法 “所,伐木声也;从斤戶声。”【1】所字的原意是“伐木的声音”。“所”字当“伐木声”讲,到了后世基本上很少见到,它的其它用法也极其复杂,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用来作处所名词,当“地方、场所”讲,这一用法在古文中见到的很少,尤其到了先秦以后,更是显得稀少。二是,它被用作连词、数词等,这部分的用法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很小。三是,随着语言内部的发展,它再也不能单独地作句子成分,再也不具有特定的含义,而是与其它词语结合成一个语法单位,共同表示一个名物性的意思。【2】 它的名词意义是当“处所,地方”讲。这一用法在古代用的很少,先秦时期尤甚。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同样的,“所”字用作数词以及连词在古代也是极少数的情况。 例如:父去里所。 《史记?留侯世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所”字是代词。马建忠《马氏文通》定为“接读代字”、刘复《中国文法通论》分别定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黎锦熙《比较文法》、《新著国语文法》定为“联接代名词”、何容《中国文法论》定为“代字”、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定为“动词的前附号”、《汉语史稿》申明说:“现在修正我的意见”,改定为“指示代词之一种”、《古代汉语》定为“特别的指示代词”、吕叔湘《文言虚字》、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古代汉语》都把所作为代词。 当然,把所定义为助词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刘淇《助字辨略》定为“处所也,借为语助”、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定为“助字之含有指示作用者”、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子句之“作静词用的,可叫静子句”。他把含“所”字的结构,均放在“静子句”中分析、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第六章:“‘所’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指示,一个是定形。”杨伯俊《高等国文法》认为“所”是助动词,《文言语法》定为“小品词”,《古汉语虚词》、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认为“所”是助词、张双棣、张联荣、宋绍年、耿振生编著,蒋绍愚审订《古代汉语知识教程》把“所”作为助词、杨树达《词诠》定为“无义”的“语中助词”、周秉均《古汉语纲要》定为“助一个词或一群词为名词性词组”的“结构助词”【3】 “所动”用法 “所”字与其后的动词,构成“【所+动】”结构,这是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也是学界大多数都认同的一种情况。 例如: 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礼记·祭统》? (2)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左传·僖公九年》 ?动词后带有一般的宾语,构成[所·动·宾]结构,比较常见 例如: (1)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尚书·武成》? (2)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例子的“所”字结构的格式是“[所+动词+名词]”,这里的?“所”字先和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后面再接名词性结构,则这时的“所”字结构在句中充当定语成分,用来修辞后面的名词。这一格式可与“所”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所+动词]”,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所”字结构虽然具有名词性,但是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它究竟指代的对象是何人、何物、何事,就无从确定。【4】所以,“所+动词”后面再带上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所指代的对象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不易产生歧义。如:“所走过的路”,它是由“所”字结构“所走过”,其后再加上名词“路”,其中“所走过”在句中充当定语成分,它后面带上中心语“路”,使得“所走过”指的对象更加明朗。如果“所走过”后面除了“路”之外再加上其他什么词。就可能会使“所走过”这个成分所指的内容产生歧义。从而影响人们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后面,常加上“者”字,构成【所·动(宾)·者】结构,例如:? (1)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章句上》? (2)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礼记·聘义》? 以上的[所·动(宾)·者]是一个什么结构?应该怎样去理解它呢?它与[所·动(宾)]结构相比,有什么区别吗?这就取决于“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