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苏关系史纲
读书报告
中国和苏联,亚洲版图上最大的两个国家。几十年间,中苏关系始终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直至今日,中俄关系仍然是世界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1917-1991年间,两国的历史可谓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而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中苏关系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不到百年的时间,从早期支持中国革命到70年代双方几近动用核武器,两国关系多次大起大落,其复杂性导致我们无法为苏联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概括。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苏交往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引起的反思对中国今后的外交策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将思想的碰撞视为中苏之间最早的交流。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此时,中国虽已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仍深陷军阀混战的泥淖无法自拔。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之间引起争议。部分国人渴望“救国新路”以结束分裂的局面,强大国力。但也有人评价布尔什维克的行为是“得寸进尺”。社会主义的思潮在此时是很不清晰的,因此国人十分关注苏联的发展。新生的苏联此时也充满着革命的热情,迫切的想输出革命。中苏的早期交流应运而生。
孙中山一度“以俄为师”,并接受了苏联很大的援助。在援助的背后我认为中苏出发点是有所差异的。中华民国方面: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独立的民主主义共和国,且孙向日、美求援无果,因此可以将“以俄为师”视作一种建设国家的无奈之举。苏联方面:对中国输出革命,试图将中国拉进社会主义阵营。当然,对于苏联的革命热情要予以正面的肯定。在“五四”期间,苏联“愿将沙俄政府略夺的一切归还给中国人民”、“放弃一切特权”,民众也因而心存感激。
国民党的军备建设也离不开苏联。蒋介石正是受到苏联的启发,才致力于组建国民党自己的军队;闻名全国的黄埔军官学校也是在苏联军事顾问参与设立的;“台儿庄大捷”等著名战役也少不了苏联军事专家的指导。
在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帮助绝不仅仅是“人道主义热情”,不要忘记苏联是想将中国拉入社会主义阵营,这是中国解放前的主旋律。
1924年,民国政府联俄联共,对国民党有利有弊。共产党加入国民党,苏联的援助大半落入国民党手中。同时,共产党积极地鼓励罢工等运动,这是部分国民党员不可容忍的。因此党内摩擦不断,很大一部分来自受共产国际控制的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心目中,苏联的形象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个无私援助友好国家变成了一个威胁民国国家安全的隐患。“五月指示”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苏联的态度:通过中国共产党积极加入国民党来改变国民党的构成,同时鼓励组建共产党的军队。这一指示直接导致武汉国民党“分共”,而共产党也自动退出以示抗议。
值得一提的是中苏断交后的“同江战役”引发的思考。战役最终以中方惨败而告终,但中共公开表示支持苏联、推翻现政府。这是他们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观念:世界以阶级划分。苏联是社会主义大本营,是唯一的依靠。中共直接受到共产国际的指挥,当时的共产党甚至可能觉得苏联的意义甚于祖国。只考虑阶级性却不考虑民族性,这样的思考方式我不敢苟同。
陈独秀是这一时期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是最早“觉悟”的人之一,也是中共的元老。在武汉政府“分共”之后苏联批评“右倾投降”。同江战役之后陈独秀批评中共“不能片面宣传拥护苏联”“这样对我们不利”。结果陈独秀被直接开除党籍。陈独秀不是唯一持反对意见的人,中共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可见当时对于苏联忠诚的不可动摇和采取措施的果断。
国家利益永远是影响国家关系的主要因素。表面上的社会性质永远站不住脚,70年代末的联美抗苏就是一例。“无私奉献”的苏联永远不会在外蒙和东北的问题上轻言妥协。东北被日本控制,而苏联始终采取中立态度,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迟迟不肯交与中国。雅尔塔协定中最无耻的一条:外蒙古独立。苏联需要这样“缓冲国”,需要其被自己直接或间接控制。
“革命不能输入,亦不能输出。”毛主席如是说。整风运动间接导致了共产国际的解散。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而斯大林也发现没有听从苏联指挥的党员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建国前夕,中国进入东北“苏撤区”,不断接受援助,为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在本书的第二卷,李凤林先生将50年代中的苏联概括为“同志加兄弟”,的确,从军事援助到经济援助,从资金援助到人才支持,在这段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谓物极必反。最终两国关系彻底破裂了,苏联甚至将核武器转移到蒙古境内,险些将中国变成一片火海。联想到苏联曾在六小时之内占领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中苏同盟的快速崩溃也就可以解释了。
在两国关系破裂之前,双方也都想挽回局面。美国成了维持两国关系的有趣的角色。美苏发生冲突时中国就会立即声援苏联已获得新的信任。这样的工作后来被证明只是徒劳的,中苏关系破裂已成定局。
我想在这里讨论在“蜜月期”所埋藏的导致后期关系彻底破裂的几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