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战国末年,秦王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经过激烈的口舌之战,秦王放弃了以五百里易安陵的计划。 分析第一自然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襄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 分析第二自然段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揣摩秦王的语言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分析第三自然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要拼命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分析第四自然段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思路结构: A(1)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B(2、3) 唐雎使秦,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C(4) 写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取得胜利。 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 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发展与高潮 开端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狡诈狂妄, 盛气凌人 头脑清醒, 不卑不亢 从容镇定, 据理力争 恩威并施 骄横狂暴 不可一世 不畏强暴, 勇于献身 前倨后恭 外强中干 胆识兼备, 坚强无畏 秦王 安陵君 秦王 唐雎 探究: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通过对比突出表现唐雎 的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 (安陵君---唐雎 秦王---唐雎)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的封建统治者。 一个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具有凛然正气的谋臣和外交家。 探究:唐雎的说话技巧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唐雎的说话技巧 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1:“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是林则徐的话,也是温家宝总理的座右铭,与唐雎的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有相同的精神实质. 2:当我们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有唐雎的那种不畏强暴的精神,勇于和歹徒做斗争,不能贪生怕死,敢于维护正义.3:在台湾、日本问题上,我们一定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