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化学和物理性污染对 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一节 农药及其残留 第二节 兽药及其残留 第三节 重金属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第四节 有机污染物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熟悉食品中常见的农药、兽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种类 掌握上述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第一节 农药及其残留 一、农药的定义和分类 农药在我国是指在农作物(食物、农产品、动物饲料)生产、贮藏、运输、销售以及加工过程中,用于防治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 在国际食品法典中是指在食品、农产品、动物饲料的生产、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为了预防、杀灭、吸引、驱除或控制害虫(包括多余的植物、动物物种)而使用的物质或供动物服用的动物肠道寄生虫抑制剂。 该术语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落叶剂、干燥剂、水果变形剂或发芽抑制剂以及农产品防腐剂,一般不包括化肥、植物或动物性营养剂、食品添加剂和动物性药品。 在我国常用的农药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杀线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二、使用农药的利与弊: 利:减少农作物的损失、提高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食物供应等。有资料表明,估计每年因使用农药而挽回的损失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5%~30%。 弊: 1、对人体危害:通过食物和水的摄入、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对人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如急、慢性中毒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 2、对环境危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环境质量恶化,物种减少,生态平衡破坏。 3、污染食品,使一些中食品残留少量农药。三、农药的分类: ①按用途分:杀(昆)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螨剂、杀鼠剂、落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②按化学组成分: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有机氯、有机砷、有机汞等。 (1)有机氯农药:是含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衍生物。 ①特点: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短期内不易分解,易溶于脂肪中,易在脂肪中蓄积,长期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农药。 ②有机氯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有机氯农药可影响机体酶的活性,引起代谢紊乱,干扰内分泌功能,降低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与抗体的形成,损害生殖系统,使胚胎发育受阻,导致孕妇流产、早产和死产。人中毒后有四肢无力、头痛、头晕、抽搐、麻痹等症状。 (2)有机磷: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杀虫剂。 ①特点:大多数为油状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不稳定,在自然界中容易分解,残留期不长,在生物体不易蓄积。在加工处理过程(碾磨、洗涤、去皮、烹调)中可减少。 ②分类: 高毒有机磷 如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甲拌磷(3911)等; 中等毒有机磷 如乐果、杀螟松、倍硫磷等; 低毒有机磷 如敌百虫、马拉硫磷、双硫磷等。 ③残留毒性:为神经毒,主要是抑制体内胆碱脂酶活性。 急性毒性(神经功能紊乱), 慢性毒性(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视觉损伤), 致畸,迟发性神经毒性(有机磷化合物经过一定潜伏期,出现四肢无力,松弛性麻痹等为特征的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弛缓性麻痹或轻瘫,一般由腿的远端开始,扩展到大腿和手,最后可出现脊髓损伤。 )。 (3)拟除虫菊酯类:是模拟天然除虫菊酯化学结构而合成的农药。 ①特点:高效、低毒、低残留、用量少,在环境中的降解以光解为主,缺点是高抗性,即昆虫对此类农药容易产生抗药性。 ②残留毒性:属中等毒性或低毒性。 急性中毒主要是神经系统症状,中毒症状主要是共济失调、痉挛等,其毒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神经细胞膜钠离子通道功能,使神经传导受阻。对皮肤有刺激和致敏作用。 (4)氨基甲酸酯类: ①特点:药效快,选择性较高,不伤害病虫害的天敌,对温血动物及鱼类的毒性较低。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不易在生物体内蓄积。 ②分类:在农业上使用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N-烷基的化合物 用作杀虫剂; 另一类为N-芳香基的化合物, 用作除草剂。 属于杀虫剂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西维因、杀灭威、速灭威等;作为除草剂的有:敌草隆、灭草隆、敌稗等。 ③残留毒性:低毒,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没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在弱酸性条件下(胃内或食物中)可与亚硝酸盐反应生成亚硝胺,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四、食品中残留农药的来源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留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在国际食品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