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读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技术要求 理顺仿制药研发的理念与思路;主要内容;一. 关于仿制药的定义、概念 ;仿制药的定义:;◆狭义的“通用名药”(即“仿制药”): 对于化学药品而言,注册分类6,即“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属于通用名药的范畴; ◆广义的“通用名药”(即“仿制药”): 注册分类3类,即“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也属于通用名药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仿制药”。 ;(一)美FDA对于仿制药的 定义和审批的策略要求; 仿制药的定义: ;;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FDA的审批要求之一: 体现在参比制剂的选择上 ;FDA的审批要求之二:体现在对于GMP的要求上;;问答式审评体系实施的目的;问答式审评模式; FDA: 在仿制药的政策法规与技术要求中 关于“质量源于设计”(QbD)倡议 ;QbD 和 QbR 质量源于设计 和 问答式审批系统; ;第一阶段: ;1985~1996年我国共批准西药新药1218个。其中一类创新药54个,占总数的4.33%,仿制药占96%以上。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法规制订不够明确,如在1996年之前,我国的仿制药均是由各省卫生部门批准生产,是否需要做生物等效性试验没有明文规定。 2) 申报资料质量较差。如1999年与2000年两年收审的仿制药品种中,只有3.2%属于一次通过的; 3)药品质量标准本身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地标品种过多过滥。 ;第二阶段:;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从政策和法规角度,对仿制药的概念、定义制订有误, “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概念实际上是把仿制药与药品标准挂钩,把仿制药概念转换成仿标准概念;造成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和误导,也是这些年劣质仿制药泛滥的根源之一。 2) 政策法规对仿制药的注册申报缺乏正确、理性的引导,造成厂家盲目申报,过多, 过滥,且助长了药品研发中弄虚作假的现象。 3)由于盲目立项, 研发工作粗糙, 与产业化严重脱节,以致仿制药 的产业化率很低,造成研发资源的极大浪费。;4.注册管理中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 1999年SFDA曾对已通过审批的品种进行了原始资料复查工作,结果只有5%的品种基本符合《新药审批办法》的规定。 5. 药品注册中存在不规范运作,没有建立一个严格的药品注册审批程序,如 2002年,地方标准升为国家标准后,统一换发了文号,都变成了国药准字。而恰恰这部分地标升国标的仿制药品种数量相当庞大,正是一致性评价的一个重点。 ;第三阶段: ;举措之一: 颁布了一系列技术指导原则,逐步完善了仿制药注册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了仿制药研究技术规范的框架 引入了国际通行的技术要求和标准 初步展现了过程控制和终点控制相结合的质量控制理念 ;举措之二: 通过新法规实施及过渡期集中审评对法规、技术要求及存在问题反思 基于风险,提出或强化了相关技术要求,例如提出了注射剂灭菌/无菌工艺验证的要求; 加强了质量标准技术要求的执行力度,例如杂质的研究与控制; 充分利用生产现场检查、研制现场核查等技术监督措施,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 ;举措之三:过渡期集中审评之后 以“CTD格式申报资料撰写要求”的发布为标志,确立了系统的仿制药质量控制的理念。技术要求、申报资料格式逐步与国际接轨 对仿制药研发、注册申报的指导更为具体; 进一步提高申报资料的规范性,促进我国仿制药研发水平的提升,并有利于我国仿制药进入国际市场; 进一步加强审评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举措之四:;2012年批准重要治疗领域药品情况: 抗艾滋病药物(HIV)领域---利匹韦林片、恩曲替诺福韦吡呋酯片 罕见病治疗领域---注射用地西他滨、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 儿童用药领域---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九味熄风颗粒 肿瘤治疗领域---克唑替尼胶囊、来那度胺胶囊 神经、精神领域---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 抗病毒与抗感染领域--- 注射用替加环素 心血管治疗领域--- 替格瑞洛片、阿利沙坦酯片 风湿免疫领域---非布司他片 ;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注册审评审批耗时过长,延缓了上市进程。 如对于需要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品种审评时间总计长达4年以上。审评能力严重不足,审评人员的数量少、专业不全、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仿制药快速发展的要求; 4.基于规模化生产的研发能力不足,很多已提出注册申请的品种特别是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品种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保证市场供给。另外,仿制药研发在原料、辅助材料、新技术、创新制剂技术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解读之一: 出台背景; 研究基础薄弱。特别是早期批准的仿制药质量与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