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及第一章.ppt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战争爆发的背景 从国内因素来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委屈顺从”、“力保和局”的外交政策 日趋腐败的封建统治 落后的农业经济和软弱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对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也缺乏足够的准备,“视东寇无事”“终日唯以听戏纵欲为事,”从而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 国际背景: 十九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为了维持垄断资本,各帝国主义疯狂地夺取海外市场、原料供应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领土的高潮。 1894年的甲午战争便是在帝国主义之间争夺远东矛盾的时代反映。沙俄、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对待甲午战争的态度与立场,本质上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绝无半点对中、朝人民利益的维护。 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虽有侵华之勃勃野心,但是不成熟的经济使之在侵华的问题上仍有顾虑,古人所论“连鸡不飞”,使它确信,“列强利益不同,各怀鬼胎,彼此勾心斗角,不可能联合” 于是便无所顾虑起来。 日本侵华的路线图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败战的几点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感到莫大的耻辱,许多知识分子反应强烈,纷纷要求改革,造成了以后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 甲午战争后对日巨额赔款造成清政府财政极度困难,给全国经济造成了破坏;列强瓜分中国,攫夺利权,给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带来不利。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甲午战后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 甲午战争对世界特别是远东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是深远的。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了这中、日、俄、英四国力量的彼此消长、分化组合。其后的半个世纪里,远东地区发生了三次大的战争,儿乎都是围绕中、日两国展开的。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徒有虚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修葺,已可支吾应付。乃必欲双手撕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起责?”(李鸿章)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在早年的“栉风沐雨之阅历”方面,“伊非李之匹”,而李在政治识见和客观环境方面,难比伊藤。 “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而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体之本原”、“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事,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 “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惟弥缝补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 究其根本,是阶级属性、知识结构、文化观念作用的结果 李所属的中国士大夫和伊藤博文所属的日本下级武士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 史实表明,中日两国门户被西方列强打开以前,两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两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侵蚀程度有明显的差别。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封建封建社会结构还相当牢固。封建阶级内还未异化出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反对势力,地主阶级、包括它的士阶层在内尚未发生带有实质性的分化。 近代前夕的日本,由于含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侵蚀了封建领主经济,促使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以及农民阶层和武士阶层的分化。 李鸿章是沿着传统的科举道路进身的,他的知识结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这种知识结构本身的弱点与缺陷,决定了他不可能走得更远。 变革只敢触及器物层面,绝不敢越“中体西用”雷池半步,抱残守缺,胶柱鼓瑟,“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 李鸿章并非没有接受外来文化,但作为士大夫的主流意识,他一方面固守中华文化天下第一,另一方面也羡慕西洋文明的巨大威力。中西文化的矛盾与不调,妨碍了他在深层次上吸取西方近代文化。 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上,他这种推行缺乏近代经济灵魂的错误产业政策的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