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中看赵翼的环境伦理意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从诗歌中看赵翼的环境伦理意识 指导老师:夏明方 系所:清史所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年级:2004级 学号姓名:朱伟 导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定位也由“自然的敬畏者”转变为“自然的征服者”。人类的消费欲望和控制野心急速膨胀。这种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精神危机带来的是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因此,人类要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深刻反思并努力消弭这场以自大和贪婪为特征的精神危机。 尽管目前环境恶化已然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生存危机,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同样十分突出。然而学者们的研究证明,由于人口的急速膨胀,中国早在明清时期特别是十八世纪就已经存在环境恶化的问题。这个时期的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人口膨胀,及除边陲地区以外,森林在短期内消失殆尽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与我国现今所面临的环境现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探讨当时的人们尤其是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对环境变化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环境伦理意识,从古老的智慧里面寻找精神资源,无疑会给我们提供解决现实危机的方法和思路。 研究综述 1对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环境伦理意识的发掘。由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运用环境伦理学去剖析中国传统社会里的环境伦理意识的研究方法。这也同样将是本文的研究角度。现代环境伦理学兴起于西方,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环境伦理学的孕育阶段,并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最终确立。环境伦理学的主旨就在于重新评价和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骄横的人类以“生态系统一分子”的身份在大自然面前恢复谦逊。环境伦理学扩展了伦理学的范围,把人以外的自然存在物也纳入到伦理关怀的对象中来,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令人瞩目。研究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学者从中国的传统思想入手,探询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的环境伦理意识。相关的著作有张云飞的《天人合一—儒家与生态环境》 《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张云飞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王泽应的《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的道德精粹》 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版,佘正荣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任俊华、刘晓华合著的《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他们的研究表明,儒家“知命畏天”、“节用而爱人”以及道家“道法自然”的学说中都含有生态整体观和生态平等观。有的学者发现了宗教理念中的环境伦理规范,比如由印度学者维韦卡﹒梅农和日本学者坂元正吉主编的《天、地与我 《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张云飞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版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维韦卡﹒梅农、坂元正吉主编,张卫族、马天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出版 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 2对明清时期特别是十八世纪中国人的环境意识的研究。目前这类研究的研究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对文献的文本解读,甚至已经借用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孟泽思在云南省的几个村镇里展开了调查,他的论文《云南省村民的环境史观点》揭示了十八世纪以来当地普通民众对环境的变化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载于《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刘翠溶、伊懋可(Mark Elvin)主编,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倪根金在研究了明清时期的护林碑后发现,明清时期人们对森林的生态价值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而护林碑的大量出现则是与当时毁林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关。 载于《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刘翠溶、伊懋可(Mark Elvin)主编,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明清护林碑研究》,倪根金,《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 那么这个时期的环境究竟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而文人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呢?美国学者约翰W﹒达第斯的《一幅明朝景观:从文学看江西泰和县的居民点、土地使用和劳动力》一文揭示了泰和县在明清两朝发生的一些显著变化:明朝时的泰和县,人口还没有对土地的生产造成太大的压力;从15世纪开始,泰和县的自然景观开始了严重的退化;泰和县的文人们不再对自然景观表示关注,他们的兴趣转向了制造园林景观。 王波翻译,原文载于1989年12月《哈佛大学亚洲研究杂志》49卷第2期德国学者顾彬在《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一书中也认为,明清文学家似乎对城郊的自然及家庭园林中的自然更感兴趣。 W﹒顾彬著,马树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意大利学者桑保罗把明清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小说体现了作者从庭院、盆栽和绘画中去寻求与环境交融的意图。《生态主义与道德主义:明清小说中的自然观》,载于《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

文档评论(0)

158****16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