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20世纪音乐研究”书目举要(上).docVIP

西方“20世纪音乐研究”书目举要(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20世纪音乐研究”书目举要(上) 宫宏宇 【专题名称】 舞台艺术(音乐、舞蹈) 【专 题 号】J52 【复印期号】2010年08期 【原文出处】《 音乐研究》(京)2010年2期第99~114页 【英文标题】Key Catalogues of Study on 20th Century Music in Western Countries (Ⅰ) 【作者简介】宫宏宇,新西兰国立UNITEC理工学院语言研究系 【关 键 词】 EEUU8368173 ????引言 ????如果不算柯政和20世纪20年代末对勋伯格音乐的介绍和谭小麟1946-1948年在上海国立音专对现代音乐技法之应用的话,①中国音乐界对西方20世纪音乐的兴趣应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音乐界对西方现代派音乐呈现出了空前的兴趣,一些作曲家还尝试着用十二音技法进行创作(美国《音乐季刊》1990年第3期曾发表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郑英烈有关十二音技法在中国之应用的报道②)。但是,此时期的焦点也多限于技术理论和作曲手法,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学研究还谈不上。近年来虽说已涌现出了一定的著述(所涉及的领域除了“作家作品”、“技术理论”、“名作欣赏”、“研究趋向”等外,还拓展到“方法论”、“美学思考”、“学科建设”等)③,但除少量有分量的独创研究外,绝大部分的著述大都还停留在“介绍知识”的层面。即使是表层的介绍,也普遍存在着资料陈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就连近年来博士生所作的论文,也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了对西方20世纪音乐学术历史与现状的陌生。 ????本文介绍西方20世纪音乐研究的一些重要的英文著作,其宗旨在为国内学人做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便。笔者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有二:一为国内学人了解海外20世纪音乐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信息;二是提供海外有关著述的详细索引④。在取材上,本文以美英两国出版的概论类书籍为主,佐以作曲家传记与研究专著,但不包括有关方法论和20世纪音乐分析理论的著述。⑤此外,近年来出版的20世纪音乐音像制品也不在叙述之内。这种资料性的书目编撰和介绍工作虽然耗时费力,但为学术研究水平提高之前提。为方便起见,本文以年代为序分六个阶段来讨论这个题目。第一阶段涵括的时段为上世纪20—50年代;第二阶段为60年代;第三阶段以70年代为主;第四阶段是80年代;第五个时期是90年代;最后一个阶段是新世纪的近十年。其中最后两个时段是本文叙述的重点。 ????20世纪20—50年代 ????早期关于20世纪音乐的论著虽谈不上车载斗量,但也非绝无仅有。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就有论著问世,特别是在英国,如1924年一年就至少出版有英国乐评家罗洛·麦尔斯(1892-1985)的《现代音乐:其目的与趋向》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乔治·戴森(1883-1964)的《新音乐》⑦和苏格兰作曲家、评论家塞西尔·格雷(1895-1951)的《当代音乐概述》⑧等三部书。30年代又有兰伯特(1905-1951)的《音乐,唷!》和麦尔斯的《现代世界中的音乐》⑨相继出版。玛利恩·鲍尔(1887-1955)的《20世纪音乐是如何发展的,我们怎样去听它》⑩也是30年代比较有影响的著作。 ????这时期的研究著述,主要由作曲家和评论家所作。如戴森、格雷和兰伯特就是当时英国颇负盛名的作曲家。前者曾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管风琴弹得极好,代表作品有合唱与乐队《向城市致敬》、《铁匠》、《祝福歌》、《G大调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等。(11)格雷虽然没有戴森那样多产,但也作有歌剧三部。少小成名的兰伯特不仅是作曲家,也是指挥家和评论家。他的作品包罗万象,从芭蕾舞剧、合唱、管弦乐、钢琴协奏曲到戏剧配乐和声乐应有尽有。他1926-1929年间为男高音、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和弦乐所创作的《李白诗八首》直到1995年还有新录制的唱片出现。(12)麦尔斯的《现代音乐:其目的与趋向》虽然是只有89页的通俗性读物,但简明扼要,颇受读者欢迎,并曾多次修订再版。戴森的《新音乐》注重技法分析和风格评论,也许是英国人的缘故,戴森讨论的作曲家不仅有大名鼎鼎的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还涉及到几位当时声名在世界乐坛不太显赫的英国本土作曲家,如威廉姆·惠特克(1876-1944)、道若西·豪威尔(1898-1982)、阿诺德·巴克斯(1883-1953)和集作曲家、指挥家、民歌采集家于一身的沃恩·威廉姆斯(1872-1958)。相比之下,格雷的《当代音乐概述》就显得有些逊色。在格雷的笔下,施特劳斯、德彪西、埃尔加、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相反,一些现在看来不太重要的作曲家,如旅英荷兰人伯纳德·凡·戴仁却得到了他的过度青睐。当然,他的书中对戴留斯(1862-1934)、巴托克、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