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舌象分析-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论文.docxVIP

类风湿关节炎舌象分析-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AGE PAGE 10 引 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具有关节性病变的慢性全身性疾患,可 侵犯肌肉、肌腱、滑膜、软骨、韧带、骨骼和骨组织等部位,早期有 游走性的关节肿痛和运动障碍,晚期则出现关节僵直和畸形,甚至导 致功能丧失。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中骨痹范畴,《素问·痹 论》篇中说:“冬遇此者为骨痹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肾 ,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因病邪侵犯经络关节,深 入骨骼,故每每缠绵难愈,往往因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而使患者残 疾,卧床不起,十分痛苦。其致残率高,属难治性疾病,治疗不及时, 失治误治,往往致使病情迁延发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按照中医的 发病学说,认为体虚感邪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是发生本 病的外在因素,经络痹阻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病机。在其治疗上,中医 以辨证论治为主,特别是从多层次、多途径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阻止病态发展,已体现出了良好的态势。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故内经早有“视唇舌好恶,以知 凶吉”的认识,说明舌象能即刻反映出机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中医 舌诊又称“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舌质和舌苔)以了解人体生理 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一种诊查方法。利用不同舌象的物理特性、色彩特 征,辨别疾病的性质,推断疾病的病情变化及预后,指导临床用药。 对舌诊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类风湿舌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 肉眼观察或侧重于局部病理变化和物质基础的探讨,易受光线和环境 及临床经验、视觉差异的影响,而发生偏差,使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 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为此,根据计算机色彩视觉理论,建 立舌诊专家系统,采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舌 质、舌苔、舌形进行客观定量研究,以期确定类风湿关节炎舌诊的量 化指标,在此基础上为临床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依据。 本课题对类风湿关节炎舌诊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多方面的观察 与研究,侧重客观性研究,注重临床实用性,以期找出类风湿关节炎 的舌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率。 1 舌诊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研究 1.1 舌诊研究概况 1.1.1 正常舌象的形成机制 祖国医学认为舌苔的形成,乃由胃中生气所现。如清·章虚谷《伤 寒论本旨》指出:“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 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 无生气也。”清·吴坤安《伤寒指掌》曰:“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 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对 于舌质淡红的解释,清·徐大椿《舌鉴总论》指出:“舌乃心苗。心 属火,其色赤,心居肺內,肺属金,其色白,故当舌地淡红,乃火藏 金内之象也。”清·傅耐寒《舌胎统志·舌胎新例》指出:“舌色淡红, 平人常侯, 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因为舌是心脏的苗 窍,心主血脉而色赤,经脉直通于舌;胃中甘淡的津气也上营于舌, 故正常舌质的颜色便表现为淡红。 1.1.2 舌诊的原理 舌诊的原理即建立在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之上。舌在口腔中好象 外露的内脏,人体任何气血津液的异常变化,都将通过经络的传导而 反映于舌象的变化。正如《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所云“病之经络、 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毕形于舌。”而舌又 与心脾有密切联系。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脾为后天之本,所以脏腑 气血的病变,也必然通过心脾的功能状态而反映于舌象。《望诊遵 经·望舌望诊提纲》曰:“心者生之本,形之君,至虚至灵,具众理 而应万事者也。”其窍开于舌,其经通于舌,舌者心之外侯也,是以 望舌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 苔辨》云:“至于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胃,故可借以诊 五脏之寒热虚实也”。所以舌是与全身有密切联系而便于观察的器官, 可以灵敏而迅速地反映体内的变化,故成为中医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 1.1.3 中西医对舌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舌诊的认识 在我国医学史中,第一部有丰富舌诊记载的经典著作是《皇帝内 经》,其有关舌诊的内容有 60 多条。书中相当精确地论述了舌的解剖、 生理、病理,明确地指出了舌在中医诊法中的地位与意义。其中《素 问》以论述舌的病理诊断意义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讲:“厥阴 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舌本强。”《素 问·诊要经终论》指出:“厥阴终这,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 卷卵上缩而终矣。”《素问·风论》有:“心风之状······病甚则言不 可快,诊在口(舌)其色赤。”而在舌诊的运用范围上,《伤寒杂病论》 更加丰富,如《金匮·惊悸吐衄血胸满瘀血病》篇有:“病人胸满, 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远,腹不满, 其人言满者,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