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急性中毒的急救原则 现场急救 (First aid) 尽快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如出现休克、呼吸表浅或停止、心跳停止,立即进行紧急抢救 阻止毒物继续吸收 (Stop toxicant absorption) 吸氧、催吐、洗胃、导泻 解毒和排毒 ( Excrete toxicant ) 尽早使用解毒排毒药物,换血、透析等 络合剂、还原剂、解毒剂 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 解毒剂 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丙醇等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美蓝 氰化物中毒解毒剂: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 有机磷农药中毒解毒剂:氯磷定、解磷定、阿托品 氟乙酰胺中毒解毒剂:乙酰胺 慢性中毒的治疗原则 及早诊断和处理 中毒患者应脱离毒物接触,及早使用有关的特效解毒剂 对症治疗 经治疗后,应对其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并安排合理的工作或休息 职业中毒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由于其病因是生产性毒物,故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 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具体控制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根除毒物 用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有毒或高毒物质。 理化性质(分散度、挥发性、溶解度)、化学活性、生物学活性。 降低毒物浓度 技术革新 通风排毒 工艺、建筑布局 布局不但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个体防护 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及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 职业卫生服务 安全卫生管理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基本概念 掌握生产性毒物的来源、接触机会、进入人体的途径和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掌握生产性毒物的控制原则 掌握职业中毒的概念、临床类型、诊断与处理原则及预防 熟悉职业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 内容要求 * * * * * * 其他 毛发、唾液、乳汁、月经 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 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标记物 1. 毒物的化学结构 影响毒性的因素: 化学结构: 醇类毒性依次:丁醇戊醇乙醇丙醇 不饱和化合物饱和化合物:乙炔乙烯乙烷 氯取代氢越多毒性越大:CCl4CHCl3CH2Cl2CH3ClCH4 物理特性: 固体微粒分散度大,进入呼吸道深部 溶解度:易溶于水?损害眼结膜、上呼吸道粘膜 难溶于水?损害深呼吸道粘膜 脂溶性强?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挥发性 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粉尘颗粒的大小与分布 PM2.5 PM10 相对发生情况 肺底部沉积 有机物 硝酸盐 铅 煤烟 上呼吸道沉积 鼻腔、咽喉和口腔吸收 土壤 海盐 工业粗粒子 粒子直径(?m) 0.01 0.1 1 10 100 2. 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缩短接触时间,减少毒物进入体内的量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 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主要反映环境因素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某环境因素与发生某一特定生物效应的群体之间的关系 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3. 联合作用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2+3=5 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2+3=10 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作用时使其毒作用增强 0+2=10 拮抗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其机制可以是功能拮抗、化学拮抗、配置拮抗或受体拮抗 2+3=4 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石棉尘 吸烟 肺癌危险度 5倍 55倍 11倍 4. 个体易感性 影响个体易感性的因素: 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生理生化功能状态、遗传因素、个人行为(吸烟等) 例如: 缺乏血清抗胰蛋白酶因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