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学基本知识 生态学研究内容 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 进化生态学(Evolutionary Ecology)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生理生态学(Physiological Ecology)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第一部分、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 参数 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生态对策 第三节、种群的衰退与灭绝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密度与阿利氏规律 三、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四、出生率和死亡率 五、种群内禀增长率 一、种群的概念 (一)种群的定义 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1、种群不是许多同种个体一般的堆集,而是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节机制的有机单元。种群较之个体,已经是生命组织层次的一个新水平。 2、种群与个体的差别还表现在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属性,这些属性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分布、性比、种内社群结构,等等。 3、有些种内关系对某一特定个体来说是不利的,而对整个种群来说是有利的。 (二)种群的群体特征 1、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2、种群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生长、分化、衰老和死亡。 3、种群有一定的组成与结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并经常处于动态之中。 4、种群有一定的数量变动规律——种群调节。 5、种群具有一些与种群生态学有关的遗传学特征,如适应能力、生殖适应性和持续能力等。 二、种群密度与阿利氏规律 (一)种群的密度 1、 种群密度定义: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有机体的数量。 2、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 (1)所有个体直接计数 (2)取样调查方法 (3)鱼类种群的相对密度 2、集群现象的有利生态学意义 (1)集群有利于个体交配与繁殖。 (2)集群对种群内各个体间起着很大的互助作用,当鱼类遇到外来袭击者时,可能立即结群进行防卫,往往只有离群的个体才被凶猛的袭击者所捕食。 (3)群体的集群索饵也显示出有利的作用,当鱼群中一部分遇到较好的食物环境时,会停留在这个区域,其余部分也将以更快的速度围绕这一地区环游,以便都能获得较好的食物。 (4)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力学条件,比单独行动时减低阻力,游泳的效率最高。 (5)集群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已有研究证明,鱼类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更强,这可能与集群分泌黏液和其他物质以分解或中和毒物有关。 3、集群现象的不利生态学意义 (1)目标大,有造成大量被捕食的危险。 (2)具有争食和食物限制的不利影响。 4、浮游生物的斑状分布也是一种集群现象。 (1)大的斑状分布可能与局部海区的海水物理混合过程产生丰富营养水进入透光层有关。(赤潮现象) (2)小尺度斑状分布可能与水团的内部某些区域的温、盐变化以及营养盐分布的不均匀有关。 三、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一)种群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百分比,即各年 龄级的相对比率,称年龄级比或称年龄分布。 (二)种群的性比 种群的性比:种群雌雄个体的数量及其相对比率称为 性比。 四、出生率和死亡率 (一)出生率与死亡率 (二)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一)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率 (1)出生率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研究种群出生率(繁殖率)对于预测种群的数量动态有重要意义。 (2)最大出生率:当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此条件下的出生率称最大出生率。 (3)生态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或称生态出生率。 2、死亡率 (1)生理寿命:生物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达到生理上衰老而死亡的寿命,称生理寿命,这时种群具最低死亡率。 (2)生态寿命:种群在自然环境下常受到一些不利生态条件的影响而死亡,这种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群内个体的平均实际寿命称为生态寿命。这时生物实际寿命长短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 (3)生物死亡的原因 A、达到生理寿命而衰老死亡。 B、食料不足,饥饿而死。 C、疾病(包括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等生性敌害引 起的死亡)。 D、被捕食(敌害生物及人类的捕捞活动)。 E、灾害:如污染等。 F、完全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