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习的概念改变模式-Loxa教育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科學學習的概念改變模式 理解是科學學習的成果 許多教師認為只有有高度意願和學習動機的學生,才會把老師教的求其瞭解,其他的學生則只是接受科學內容而已。 許多學生之所以接觸課業,只是想把作業做完而已,或者只求達到有個可以接受的成績。 理解性的科學學習例子 情境:一本書靜置桌上 問題:桌面是否存有推著書的力呢? 一般反應: 不是,桌子不會推。 是,如果桌子不推,書就會往下掉。 不是,桌子就是因為停在那個地方,書才不會掉下去 不是,書推桌子,因為地心引力拉著書。 一派認為無生命的的桌子不會推書,另一派學生則以牛頓觀點來說明,認為桌子有推力才可以平衡地心引力的拉力,才可以避免書掉下去。 情境:一本書放在學生的手上。 問題:手是否有在推書? 認為桌子並不推書的那一派學生說:是,她的手有推書,結果,手是可以推呀! 其他的人則爭辯說:不是,她的手只是握著書。 當更多的書堆在手上時,較多的學生改變他們的反應,認為手的確在推書。 「力」的觀念就可以介紹給學生,力是物體對另一物體的拉或推,並且有方向和大小。接著可以用其他例子再加以說明:如手拿手提箱,手指壓鉤子。 學生的疑問? 那很有趣,可是桌子一定有向上用力,不然,書會掉下來呀! 我想,桌子是有用力在書上,但它怎麼知道要用多少力呢? 書對桌子施多少力,桌子對書會施加同大小的力。 桌子反作用力的大小端看桌子承受多少力而定。兩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就是以日常用語來說明的牛頓第三運動定律(Newton’s third law of motion) 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只有學生自己真正暸解的部分才有意義,而不是為了考試去背誦的資料。報告同時指出,學生只在自信瞭解的部份,才會去為自己的觀念爭辯。 補充:希臘四元素說 Fire is hot and dry with heat predominating. 熱的優勢 Air is hot and moist with moisture predominating. 氣的優勢 Water is moist and cold with cold predominating. 冷的優勢 Earth is cold and dry with dryness predominating. 乾的優勢 四元素特質 火微粒是正四面體,因為它最小、最尖銳、最具可動性; 氣微粒是正八面體, 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 土微粒是最穩定的元素,所以是立方體。 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有此一說) 亞理斯多德「四元素說」四元素代表圖形 理解的意義為何? 『理解』的兩個基礎(criteria),在社會情境脈絡中(social contexts)是能連結和應用的(connected-ness and usefulness)。 前項基準與個人知識結構有關,學生如果理解某一個概念,他就知道如何重新呈現出來再和別的概念連結,尤其是和他自己的先前知識和信念連結。 第二個基準是指個人知識的功能(function of a person’s knowledge),學生如果真正理解某項概念,他就會很成功地、適當地應用在社會中所發生的一些情境上。 連結性的理解 連結性之理解(understanding with connectedness)在Ausubel(1968)論著中所提出的「有意義的學習」可以得到證實。他認為有意義的某一概念不會和他自己認為架構中另一概念隨意連結。 科學觀念的理解包括了概念和下列三項的連結:(1)學生自己的先前知識,(2)真實世界的物體和現象,(3)其他的科學觀念。 概念改變的問題 學習並非只是資料的增加連結而已,學生的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常常和他們在教室中準備要學的科學知識不一致。 個人科學例子 1、學生學習「桌上之書」的力的問題時,除了發展理解的同時,也要改變他們自身原有的觀念,這個原有觀念就是無生命的物體不會產生力(推或拉)。 2、瞭解植物自製食物是經由光合作用過程產生的這種概念,學生需要改變何種物質構成食物的概念。 概念改變的難題( Toulmin, 1972) 先備知識包括了學習者自己去詮釋周遭世界以及和其他人溝通所發展出來的可解釋的架構,而這個可以解釋的架構就是需要改變的部份了。正如Carey(1986)指出有個矛盾的情形存在,亦即理解是需要比先備知識更新的資料,可是這個先備知識-自己是使之有意義的一種工具-卻要改變。 概念改變的條件 對自己的先前概念會產生不滿意(dissatisfaction) 要能提供易於領悟(intelligible)的其他條件 此條件是合理的(plausible) 此條件是有利的(fruitful)(比先前的先備概念更有效果) 學生似乎不容易放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