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的标准是人
我们必须睁大眼睛,警惕教育中的反人性、不人道的因素。教育的最高目标,应是人,造就健康、幸福的人。 人的标准是人。
人的目的是人。
这是孔子思想的起点,也是现代教育的宗旨。
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最大秘密,仍深藏于人性之中,深藏于培养具有什么样人性的人之中。亚里士多德坚持“知识乃是通往德性之途”的主张,在于他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世界教育殊途同归,循着一条共同的道路:政治教育――精英教育――公民教育。现代教育的兴起以自由教育为起点,为单个的人和集体的人建立起自己的意义世界。教育让我们明白,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基于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终身发展来考虑的;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独特培养,而且也是一种高尚人性的特殊凝聚;教育的核心是从生命深处唤醒沉睡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创造力、生命感和价值感:这一切,都决定着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标准只能是人。
一、教育要唤醒灵魂、焕发梦想
唤醒灵魂、焕发梦想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鸡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在法庭辩论中,这位母亲讲了一个故事:她在一家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一只翅膀,放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告诉她,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天鹅逃走,剪去一只翅膀的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起飞后马上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那只虽然没有被剪去翅膀,但因起飞时没有足够的冲刺距离,只好老老实实呆在小水塘里。
这位母亲声情并茂、声泪俱下的陈述,感动了全体陪审团成员,最后,法庭判决这位母亲胜诉。这个案例并且成为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儿童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一是玩的权利;二是问为什么的权利。不要小看了这两项规定,它护卫了自我,护卫了童心,也就护卫了灵魂,护卫了梦想;护卫灵魂、护卫梦想也就护卫了未来,护卫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儿童在学校拥有的两项权利,对使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教育将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这是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倡导“作文先做人”,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和谐教育”,李镇西躬身实践“爱心教育”,殊途同归,他们用行动诠释“教书育人”的涵义,以爱心丰富“教书育人”的内涵:使人成为健康、完整、丰富、独特的人。
无庸讳言,教育应该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但我国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忽视甚至排斥教育促进个人自身完善的非功利价值。学校无论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功利性十足,似乎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学、就业、晋升、出国,只有能达到这些目的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古人表达得更明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由于这种狭隘的教育价值观,使学校的非升学考试科目和没有直接功利价值的学科地位低微,致使教育内容和学校生活变得相当贫乏和单调,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当空虚和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什么是教育?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爱因斯坦对此作出了最好的问答,他说:“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剩下的是素质,是人格。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关乎教育,雅斯贝尔斯更是充满诗意地表达为:“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
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人本教育的非人一面
19世纪末,供职于俄国驻华大使馆的马克?戈万先生写了一部名为《尘埃》的书,记录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里面关于中国小学生有这样的描写:“在中国,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命运是压在自己的书包里的。的确,学习成绩如何肯定决定着孩子的命运。”“看见眼前这些孩子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欧洲的孩子:每天都不知疲倦地跑呀、跳呀、笑呀。除了肤色与长相,东西方的孩子本质都是相同的。”“本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应该讲趣闻、说故事的教育的,但是,在中国则变成了脱离童趣的陈腐理论教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