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菜摊上写家史
今年40岁的北漂农民工姚启中,以卖姜为生。3年来,他在吆喝声此起彼伏的菜市场里,埋头写作,20多万字的手稿摞起来有一尺多高。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卖生姜的菜贩,身居陋室、起早贪黑,却花费大量心血一边卖菜一边写作,记录了一家5口的“北漂”生活。姚启中说,自己没能力给孩子买糖,也没送过礼物,他要把一家三代的故事写下来,留给孩子们,让人记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故事。
一边卖菜,一边写“剧本”
每天早上,姚启中蹬自行车近8公里,到达北京西城的菜市场,从捡来的毯子底下翻出姜,摆好。然后,这个在北京卖了15年菜的男人,翻出一个磨得掉皮的笔记本,开始了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写文章。
赶早市的人看着这个不吆喝的小摊贩,笑他:“你个卖菜的卖一称记一称,是不是回去和媳妇交账?”
这时候,旁边卖菜的同行总会嘻嘻哈哈地抢着替他回答:“搞创作呢,写剧本!”
“边卖菜边写作,70后家史。”姚启中在笔记本扉页上,用蓝色水彩笔认真地写着。破烂的封面,用捆绑青菜的蓝色胶带粘了一层又一层。
个子不高的姚启中脸上晒得黝黑,两只手长满了硬硬的茧,因为总去挖野菜,指甲又黑又秃。大家习惯了称他为“老姜”,因为他是菜市场的姜铺老板。在此之前,姚启中还被叫过“咸菜”、“青菜”。他说当“青菜”的时候,日子最不好过,每天赶在天亮之前购置新菜,可等到太阳落山了,还赚不了几个钱。于是,他又成了“老姜”。
姚启中说,自己最愧疚的是一直没能让孩子过上好日子。3个孩子从小没吃过糖,没玩过玩具,每年只能在大年初一出去玩一天,还只能去抗日英雄纪念馆,因为那里不收门票。所以,他想写个剧本,留给孩子,如果以后他们成了明星要拍戏,就“可以直接拿来用”,拍自己家的故事。
说这话的时候,姚启中一直把手放在膝盖处,黑糊糊的手指捂着裤子上磨出的一个巴掌大的破洞,那是他十几年来仅有的一条裤子。
虽然衣服脏兮兮的,但姚启中却把“剧本”打理得有条有理。方格纸整齐摞在一起,没有一页折角,担心有错字、涂改,每一页纸他都誊抄过三四遍,封面还用透明胶带粘着,写着“剧本”标题:《爱的呼唤》,“因为我们这个家庭,特别需要爱”。
虽然叫“剧本”,里面写的却是姚启中一家三代的真人真事。从姚启中的父辈在安徽老家只住得起泥房子,到姚启中在北京最难的时候全家只有11块钱,再到自己的3个孩子从小跟着菜贩父母长大,这一“剧本”被媒体评价为“三代人的贫穷史”。
“剧本”一共有1000多页,摞在一起的手稿有一尺多高。这个不会打字也不会发短信的“作家”,从2009年开始,整整写了3年,大约有20多万字。
在手稿里面,姚启中翔实地记着每天的经历。二儿子在北京学武术,获得了许多奖状,有“98份盖钢印的成绩”。姚启中把所有的奖状用塑料纸包好,贴满房间的三面墙,每天晚上睡觉前“一直瞅,一直瞅到眼发酸为止”。
为了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姚启中特意穿上唯一的好鞋——一双左脚“张了嘴”的16块钱皮鞋。进校门以后,他一直“使劲儿用前脚压着走,生怕露出脚趾头来”。
给儿子交学费的时候,姚启中从鼓鼓囊囊的怀里掏出一大把零钱,花花绿绿的纸币掺杂着大大小小的硬币,像是他每天摆的姜块一样撒了一地,“一屋子的学生哄堂大笑,我的脸热得发烫”。但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儿子并没有嫌弃卖姜的爸爸,还“很多次当着一大群城里孩子的面”,用手指着他,大声宣布:“这就是我爸!”这让姚启中“心里非常安慰”,回家破天荒地喝点小酒,不过,是超市特价的9.90元一桶的二锅头。
“只要能给孩子打开一扇门,能在首都蹬一天三轮车,就不会放弃,更不会抛弃。”姚启中在“剧本”中写道。
勤学苦练,随时随地抄记词语
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姚启中,形容自己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儿子的老师打电话告诉他,“影视发展机会对孩子是很好的平台”,他只在听筒里“嗯,嗯”。其实,他对“什么叫做平台、机会、影视,一点都理解不开”。
“我只是个老粗,袖筒子里抡棒槌,直来直去,有啥说啥。”姚启中说。
看不懂的东西,姚启中就去翻孩子的字典,“字典都被弄破好几次”。“朴实:朴素踏实。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姚启中的笔记本里抄着这样的释义。
为了让“剧本”显得有文化,姚启中还跑到超市里,躲在书柜后面,蹲在地上看书,抄写着上面的句子。
“一个人若不敢向命运挑战,不敢在生活中开创自己的蓝天,命运给予他的也许仅是一个枯井的地盘,举目所见只是蜘蛛网和尘埃。”这是姚启中抄下的句子。
一家只有6双鞋的姚启中说,动辄数十元的书对他来说太贵了。他家里唯一一件“高档服装”,也不过是趁着超市“拆迁大甩卖”的时候淘来的26元裤子。
但在姚启中用8块钱从工地门口淘来的马甲上,每个口袋里都装着笔,随时准备记录。有时候忘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