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李烈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我所了解的李烈初   2012年12月21日这天是农历壬辰年冬至,刚下过一场小雪的古城西安格外寒冷。下午3时许,我在编辑一篇急稿时突然接到浙江金华李烈初先生次子李也红的电话,说他父亲虽经医院全力抢救,终因医治无效于昨天去逝,享年85岁。闻此噩耗,我的眼眶立即湿润了。令我伤悼的原因,是李烈初乃我敬重的一位耆老、《收藏》杂志的一位资深书画作者。数月前,我还就《收藏》创刊20年向他约稿,他满口答应。后来才得知先生因肺部感染已经住院治疗。编辑部曾让我代行探望并对李老作专访,因路途遥远、工作繁忙终未成行,没想到竟成为一大遗憾。欣慰的是,先生生前寄给《收藏》专栏稿件的最后一篇《卧游山水神往太虚》,已刊发在2013年第1期。我原本在编处这篇稿件时于文末注“全文完”字样,张少华主编说待先生康复后再约续专栏,故未加注。岂料先生驾鹤西去,这篇竟成为其专栏的终结。痛惜之余,本刊编辑部立即拟了唁电,当日下午发出。几天后,中华收藏网编发的《李烈初先生因病仙逝,发电吊唁》的消息不胫而走,通过互联网迅速传开。   《收藏》杂志的资深撰稿人   李烈初,1928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县。晚年定居浙江金华市。他一生坷坎,人生平凡而充实。他4岁丧父,10岁逢日寇侵略中华;读高中时带头反对苛捐杂税,几遭不测。从1949年9月起,他先后在浙江公安、水电系统工作38年。其中“文革”中被打入“牛鬼蛇神”之列,下放做钢筋工作10年,遂自号“铁匠”。1987年10月从浙江省水电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离休。他是中国作协浙江分会会员。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以“火刀”等笔名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多篇,其中《地理教员》编入建国优秀小说选辑。先生博学多才,毕生爱好书画收藏与鉴赏;步入暮年,依然坚持写作,并将写作重点转向书画的收藏与鉴赏。   1993年7月,当他在金华文物市场地摊拿起一本《收藏》杂志来看时,如获至宝,因为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读物和园地。他马上补足创刊以来的《收藏》杂志,并试着向《收藏》编辑部投稿。   1994年1月,李烈初2700字的《三十春秋鉴一画》在当月的《收藏》杂志发表。他在文中讲述了自己20世纪50年代末购得的一册曾经翁同龢珍藏的恽南田10页绢本花卉册,因存疑而探讨、请教,历时32年,最终得出结论:该花卉册是尽得恽南田真传的张伟的作品。使读者了解到书画收藏投资有风险,书画鉴定之艰难。随后,他全身心地为《收藏》撰稿,这一年。他的《清末画家鬻画一斑——我收藏的书信一束》《粱楷工细人物画考》《端午佳节钟馗涤氛》《于髯公其人其字》《赵怀原书作质疑》等8篇稿件被《收藏》刊发。1995年,又有先生的9篇文章被《收藏》杂志发表。其清新的内容,生动的文笔,层层剖析的行文,深得读者的喜爱。   2010年下半年。我刊决定从2011年元月起开辟“专栏”栏目。编辑部先在著名收藏家名单中选定作者,然后由我约稿并编处。我向李老电话说明了专栏稿件要求后,他十分重视,很快寄来拟撰写的专栏“书画延年”的写作规划,共12篇,每篇都有内容概要,并在征得责编同意后,先寄来4篇手稿。从此,我成为李老专栏稿件的第一位读者。2011年4月,“李烈初专栏?书画延年”的第一篇《揣骨听声真伪莫辨》与读者见面,之后连续发表,读者反响很好。   综合李烈初向《收藏》的来稿有三个特点:一是质量高,几乎全被采用。李先生近20年来向《收藏》寄稿除两篇因专题版面所限未被采用外,累计刊发86篇(附刊发目录),计30多万字,足见稿件质量之高、对《收藏》支持之大。二是内容基本为李老对书画收藏鉴赏的切身体会,“举凡书画之发展,历代之得失,画家之功过,书画之疑义,画价之变幻,装置之格式”均“我文我书,见解独到”,寓精深的书画理论和宴践经验于轻松畅达的文字,让人受益匪浅。三是文风朴实,结构严谨,词句典雅,誊写清楚,无需编者过多修改。李烈初的子女告诉笔者,他们整理其父遗物时,看到他父亲的书桌上仍摆放着为《收藏》撰稿的写作提纲和资料摘录笔记。李烈初先生对《收藏》情有独钟,他的深情厚谊怎不令人欷献、感怀!   著名书画鉴藏家   李烈初一生对书画钟爱有加,年轻时就开始有意识地收藏书画。他相信缘分,认为“人生得失转折,皆缘分使然,收藏书画更是如此”。其实,缘分仅是收藏成功的一个因素,拥有丰富的书画知识、高超的鉴别力、雄厚的资财是关键。李烈初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多数人无收藏意识,“文革”中艺术品几乎一文不值,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艺术品从零资产到逐渐增值,直至天价频出的今天。他靠对书画的痴情,靠他掌握的渊博的书画鉴赏知识,靠他的精研,靠一双慧眼,先人一步涉及书画收藏,收获颇丰。他的书画收藏投资少、藏品丰,且不乏名家之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烈初曾以1元钱在杭州一旧书店买了一幅林风眠的绢本山水中堂。还买了几件名家之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