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工程施工质量总结.doc

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工程施工质量总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9 厦门***公园一期工程 2009 年度创 “鲁 班 奖 ” 施 工 及 质 量 介 绍 厦门***公园一期工程施工及质量介绍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类别:住宅组团 3、工程主要使用功能:住宅,地下室为车库和设备用房。 4、工程规模:***公园一期工程由1#~6#楼组成,工程总建筑面积97926m2(地上75358m2,地下22568m2),建筑高度: 1#楼59.50m,2#楼59.10m,3#楼79.75m,4#楼99.95m,5#楼57.40m、6#楼59.55m;建筑层数:1#、2#楼半地下室一层,地上十八跃十九层,3#楼地下一层地上十九层,4#楼地下二层地上二十层,5#、6#楼地下室一层,地上十八跃十九层。1#、2#、5#、6#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3#及4#楼为全剪力墙结构, 1#-6#楼基础采用预应力管桩,地下车库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外墙面装饰为马赛克、氟碳漆外墙涂料和干挂花岗石面层;公共部分电梯间墙面 5、工程开工日期:2005年 6、工程竣工日期:2007年 7、工程验收日期:2007年12 8、验收单位: 9、全面验收单位: 10、工程质量自评等级:优良(按GB50375-2006评定) 11、工程质量核定等级及核定单位:优良(按GB50375-2006核定), 12、工程竣工备案单位: 13、承建单位及承建内容: 二、工程技术难点与新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1、工程施工的主要难点及技术措施: ⑴在基坑土方开挖阶段:场地东侧地势较低,原来是池塘,土质为淤泥,不适宜做地下室车库持力层,采用砂石混合料换填处理,设计要求换填密实度大于0.94,在施工中先通过对砂石级配试配试夯试验确定工艺要求,施工过程严格按照试验工艺要求分层夯填,确保了换填的密实度和承载力要求。 ⑵在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4#主楼地下室底板大体积砼厚2m,一次性需浇注砼达1460m3 ;在施工中采用预拌混凝土双掺技术,优化配合比,通过信息化施工及时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温升情况,根据温升情况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大体积砼至今未出现任何裂缝,无任何渗漏现象,混凝土强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⑶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专职测量师放样,严格控制框架主体的轴线与标高、框架柱墙总高垂直度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严格把好模板、钢筋、砼几道工序的过程质量关,砼表面平整、垂直、构件断面尺寸符合要求,砼密实性好,无蜂窝、麻面缺陷,观感良好。 ⑷在装饰施工阶段:①严格控制所用材料的进场质量。一是做到货比三家,择优使用;二是设置样品,并严格按样品进货;三是严格材料现场检测及试验;四是严格材料进场的报审使用。②坚持样板引路,各分项工程施工,先由施工班组按工序要求,认真做出样板墙、样板间,请设计、监理、建设单位等有关人员共同验收通过后,进行大面积施工。③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对外墙面砖、外墙干挂石材、地面玻化砖等进行计算机辅助放样,确保装饰面层整体外观达到分隔清晰、横竖成线。 ⑸水卫及电气工程从管件预埋到施工安装全过程,强调与土建施工密切协调,严格按设计图纸和规范组织施工,做到布置合理、标志清楚、管道顺直、连接固定牢固,达到可靠、准确、安全、细致、美观。 2、新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本工程在施工中坚持推广应用新技术:基础预应力管桩定位放样采用全站仪;地下室顶板砼20000m2 消防系统采用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深基坑工程监测和控制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和控制技术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等七大项10小项 新技术。成功地处理与解决了该工程在施工上的多项技术难题,使工程质量与工期得到保证,并带来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工程质量情况 1、地基与基础工程: 本工程采用钢筋砼预应力管桩基础,持力层为全风化花岗岩或强风化花岗岩层。桩基检测单位为厦门市宏业工程建设技术公司,桩基检测采用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和桩身低应变动测,检测结果为单桩承载力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低应变动测结果为: 1#Ⅰ类桩95.7%,Ⅱ类桩4.3%;2#Ⅰ类桩95.4%,Ⅱ类桩4.6%;3#Ⅰ类桩95.5%,Ⅱ类桩4.5%;4#Ⅰ类桩96.4%,Ⅱ类桩3.6%;5#Ⅰ类桩95.5%,Ⅱ类桩4.5%;6#Ⅰ类桩95.1%,Ⅱ类桩4.9%。 本工程按设计要求共设置66个沉降观测点并进行沉降观测,至今沉降已趋于稳定。其中: 1#楼设置10个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时间为2006年4月11日,末次观测时间为2007年11 2#楼设置14个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时间为2006年4月28日,末次观测时间为2007年11 3#楼设置11个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时间为2006年6月7日,末次观测时间为2007年10 4#楼设置7个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时间为2006年5月11日,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