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古诗中的情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例说古诗中的情法   内容摘要:诗言志,志属情志,诗言理,理属情理,诗皆抒情,可以说,诗的天下,就是情的天下。古诗中的“情”法有触景生情法,借景抒情法,借物抒情法,借事抒情法,通体写景抒情法,通体写情抒情法。   关键词:例说古诗情法   人生在世,百物感心,百事摧心,人虽有理智,但终归是情绪的奴仆。一切艺术的精髓,其真实姓名唤作“情”。以此推之,诗皆抒情。即使诗言志,志属情志,即使诗言理,理属情理。可以说,诗的天下,就是情的天下。   以下笔者从六个方面简要例说古诗中的“情”法。   一.触景生情法   赏花花有语,触景景生情。景是情的母体,写景中蕴含情意,情是景,是婴孩,抒情中不失景趣。此类诗作,下笔需灵活,不滞不离,畅快淋漓,方为上乘。《闺怨》一绝,隽永妙到,评家品鉴,定为“毫巅之作”。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上诗首句从闺妇写起,“不知愁”生出悬念,令人顿生疑团,这是为第三句的转句作逼势。第二句紧承“不知愁”,闺妇满心欢喜的妆扮自己,何愁之有?第三句猛然转出“忽见”二字,情感逆转,由沸点降到冰点,正是触景生情之法。所触的景是“杨柳”,所生的情是“悔教”。“杨柳”的符号中已具有追远怀人的密码,所以顿生“悔教”之情,“悔教”的情感定位中,已经激活了“柳色”的郁郁葱葱,丝丝拂情,所以景语便是情语。现在场与回忆场因“杨柳”与“柳色”而重叠而分离,于是,诗心愁怨,诗情缠绵。   二.借景抒情法   人和自然的关系如同婴孩和母亲的关系,人只要投入到景的怀抱,灵魂便有了皈依,精神便有了依托,生命便有了根基,真情、纯情、亲情自生。所以,景物就是诗情最恰当的形象载体。写景要含情而含蓄,写情要缠绵而悱恻,二者既要兼而有之,互生互存,又要分明清晰,方为神品。读此类诗何为景句、何为情句易分,要将借景抒发的情以及景句生出的情句、情句源于景句之间的关系看准,则不易。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精光万丈。章法上景与情虽然分写,但读来不觉其分,且有紧密之感,此诗当有神助。第一句写山中所闻,耳中只听风急猿哀,暗写心哀;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眼底只见沙白鸟回,暗写身孤;第三句承接第一句“风急”,暗写惊心;第四节承接第二句“渚清”,暗写悲来。前四句写景,景已含情;后四句写情,悲情催心。五六句写登高感触,感触点全是前四句实写之景,第五句突出“悲”,第六句强调“独”;第七句承接第五句“作客”,鬓已染霜,空空一生,悲哉;第八句承接第六句“多病”,潦倒不堪,毫无建树,呜呼悲哉!千古悲情谁敌手,登高一望万古绝。   三.借物抒情法   人心摇荡、心灵感动、情感生发都是由外在的人、事、物所引发。人心之感,感于所遇;有所感遇,必有所表达。可以说,天下人无不表情达意。能用极美的言语范式表达者,谓之诗人。能借用诗人的语言之美而知情达意的读者,谓之养心之人,遥望其人,定然高贵而气华。借物抒情的诗必感遇于物,能写出物对人的感发,其情便能动人。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能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漫漫长道,茫茫四野,浩浩东风,百草摇荡,这些所遇之物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哲思——人非金石,生命短促,只有功名才能流芳百世。人的生理生命容易“速老”,人的精神生命何“以为宝”?这是作者在生命的哲学层面提出的永恒命题。这一命题的源头便是“物”对“情”的感发:“悠悠涉长道”中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暗寓生活之道,命运之道,“东风摇百草”中的“草”,草可草,非常草,暗寓生命如草,短促易枯,岂不痛哉。由外物而感发,由感发而动情,由动情而思想,并能用诗美来呈现,这种物以动情便能流美千古。读这样的诗,美者共美,情者同情。   四.借事抒情法   借事以传情,围绕一事,层层传情。写事之诗,难在写事要高度概括,及其典型,传情要借事托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上诗围绕遭“贬”一事传情。“潮州”是“贬”之地偏僻,“路八千”是“贬”之路遥远,“除弊事”写遭“贬”原因,不惜残年写“贬”前之志。以上四句写作者忠而遭贬,正直而获罪的事实,抒发了既感慨又无悔的感情。韩愈遭贬,不许与家人告别,小女又在遣逐途中惨死,“家何在”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