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仙游无尘塔保护修缮工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
编 制 日 期:2017年06月20日
目 录
TOC \o 1-3 \h \z \u 第一章 编制说明 3
第二章 工程概况 4
第三章 主要工程指标 8
第四章 施工前的准备 9
第五章 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15
第六章 确保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19
第七章 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21
第八章 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23
第九章 确保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技术组织措施 25
第十章 拟投入的主要物资计划 29
第十一章 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计划表 30
第十二章 劳动力计划表 30
第十三章 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31
第一章 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
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为该工程施工组织提供科学、严密完整的纲领性文件,为工程提供科学、严密的施工方案,以确保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地完成工程的建设任务。
二、编制依据
(1)《仙游无尘塔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2015年3月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泉州大众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7月)
(4)《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文化部颁布)
(5)《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2年)
(6)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编制原则
(1)以考古成果为依据,把无尘塔的现状维护和形制保护放在首位,全面保留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真实性和延续性。
(2)以考古成果为依据,运用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尽可能保存和展示无尘塔的完整性。
(3)采取适用的技术手段,保证无尘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结合当地相关规划,充分考虑预防措施,改善相关环境,保护整体风貌。
第二章 工程概况
一、 概况
1、地理位置
无尘塔,在福建省仙游县凤山乡凤顶村九座寺西侧约400米处
2、概况
无尘塔,在福建省仙游县凤山乡凤顶村九座寺西侧约400米处,八角三层,
石构楼阁式塔,现存高度13.78米。石塔之下有基台,台上围以勾栏。中间置基座,其上为塔身。塔身由石砌出外壁,内部为空筒。由壁体向内伸出挑石,用作踏道,围绕内壁,盘旋而上。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约708年),塔内亦用这种内壁出挑梯级、盘旋而上的攀登方式。但唐代砖石塔中从内部挑出梯级的,目前仅见此例。宋代砖石塔中大量出现这种螺旋的蹬道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折上式阶梯,有人推测可能是西域伊斯兰教寺宣礼塔结构方式的影响。波斯和西域的宣礼塔中的螺旋式蹬道,其原型可上溯到亚述时代的通天塔——吉古拉塔。而中国古代亦有此式,春秋战国时台榭建筑中有围绕夯土台外壁的登台方式,外形如螺壳,古称“蠡台”。梯级围绕内壁盘旋而上的做法,在福清水南塔第一、二层中也可以见到,可能是福建地区宋代中小型石塔所用的结构形式。
第一、二层柱头以上,分别向塔内挑出叠涩五重,至二、三楼面处围合成八角形的井口。井口上原来应有木楼板,今楼板已全毁。
第三层柱头上向内叠涩四重,形成八角形的藻井。第二、三层塔室楼面距塔底地坪高分别是5.17米、8.90米。塔高(不计残缺的塔刹)13.78米。无尘塔附近尚有三座墓塔,名“海会塔”,是九座寺寺僧藏骨灰处。塔底须弥座,上为覆钟形的塔身,塔刹为覆莲、八角形的屋盖及宝珠。九座寺之前还有一对六角形经幢。从整体风格、构件形制及雕饰式样来看,这五座塔可能与无尘塔建于同一时期。
1997年9月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建筑描述
基台,基台为八角形的须弥座,自下而上,依次为圭脚、下涩、束腰、上涩。
圭脚部分在须弥座中所占比例甚大,特腮饱满,转角处呈贝壳状。束腰部分,每面用隔身版柱分作三段,每段中间起突壸门6个,壸门内剔地起突佛像。
须弥座上施勾栏,勾栏尽皆倒塌。勾栏做法是,八角立望柱,每面有间柱分成三段,柱头间施寻杖,下施盆唇、素平的华板,柱脚间施地栿。望柱断面呈锛形。
基台正面设东、西阶。东、西阶之间设平台两级。
基座,石塔本身又设基座,也是须弥座的形式,做法与基台的相似。
基座入口处设踏道,踏道长略小于塔底层面阔,踏阶四级,侧面隐出云气纹。副子作凸弧面,其上亦隐出云气纹,但蚀落颇甚。这种式样的踏道,即《营造法式》卷33“小木作制度图样”中“佛道帐”须弥座前的“踏道圜桥子”,在敦煌唐宋壁画中也可以见到。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出土的两座南唐木屋模型,屋前有高拱形的木桥,木桥桥身及寻杖也作凸弧形,但桥面没有踏道,只可称作“圜桥子”。无尘塔的“踏道圜桥子”,虽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