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电解去离子系统电流率提升技术之研究.docVIP

改良式电解去离子系统电流率提升技术之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第二十一屆下水道與水環境再生研討會論文集/100年8月2 第二十一屆下水道與水環境再生研討會論文集/100年8月26日 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 陳家浩1、林信一2、賴雅婷1 1 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2 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所副教授 摘要 人工溼地系統是將生態工程技術應用於廢水處理的一種自然淨化程序,具有省能源、低成本、操作維護簡單的優點,然而濕地水生植物生長快速帶來維護上的困擾及功能上的問題,需進一步處置。本研究選擇人工濕地處理廢汙水後之廢棄水生植物荸薺,進行不同有機負荷厭氧生物消化,探討廢棄水生植物產甲烷之影響。 本研究先測定荸薺人工溼地廢棄水生植物的特性,分析重金屬含量,以四種不同有機負荷探討甲烷產率分析人工溼地廢棄水生植物重金屬含量以文獻做對照得知重金屬的含量並未影響水生植物的生長及產甲烷量,再以四種不同有機負荷15~90 g /L得知以45g/L的累積產氣最高約8740ml,以單位甲烷量顯示15 g/L是103.19 ml CH4/g TCOD、 22.5 g/L是121.62 ml CH4/g TCOD、 45 g/L是 148.01 ml CH4/g TCOD、 90 g/L 是67.80 ml CH4/g TCOD,以單位甲烷產量,顯示較佳的有機負荷是45g/L。 關鍵字:人工溼地、水生植物、產能、厭氧消化 一、前言 現今石油能源與化學物質燃料是全球能量的主要來源,然而石化燃料的過度採集及使用,不僅造成地球石化能源的過度使用,同時燃燒石化燃料也會有污染物的產生,像是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烷類、煤煙、灰份、瀝青等聚合物和其他有機化合物等污染物質,此類物質不僅會引起人體病變,對生態環境亦造成極大的負荷,也是引起全球氣候變遷的主要污染來源,現今需探討可替代的可再生性能源成為重要的議題。 日前所知可用來做生質來源相當廣泛,主要為糖類、澱粉類、木質纖維素等三種。然而以糖類、澱粉類原料將易與糧食來源產生競爭,造成糧食供給產生問題。而目前對木質纖維素研究對象,如木質纖維素的是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物質比率與草本類植物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依三者的比率各佔35-55%, 20-30%及18-25% (Subramaniyan and Prema, 2002)。而生物產氫的機制即有機碳在厭氧消化的過程中將進行水合水解酸化反應而產生氫氣,改良傳統甲烷化程序轉為產氫程序,將可達到廢棄物再能源化目標,同時亦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符合永續發展之理念。 木質纖維素(Lignocellulose)在天然再生資源中最為豐富且可轉為燃料的基質。從植物接受陽光、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其中太陽能源的提供是透過光合作用以碳型式儲存;全世界中,從農業及其他來源可當作纖維素原料者,每年約有180百萬噸可供利用(Demain et al., 2005)。此外,從都市與工廠及工業產生龐大含纖維素的廢棄物已造成現今污染的問題。如今,使用纖維質的基質當作原料來源,以及醣類產生製造液態燃料已受重視。以濕地本身的特性,當作二級處理程序不需要消耗額外的石油能源與化學物質輸入,無廢棄污泥產生的問題,較傳統機械式的廢水處理法所須的建造及操作費用還低(Kadlec and Knight, 1996)。 利用人工濕地(constructed wetland)是仿效天然濕地的過濾及保育生態的功能,應用來自天然淨化機制來處理污水,即是將生態工程應用技術表現在污水或廢水的管理及處理上的一種自然淨化程序,相較於傳統之廢污水處理系統,顯現具有省資源、低成本、省能源、無二次污染、操作及維護簡便等優點。但是在一般中小規模的人工濕地系統,水生植物漫延生長還是可能帶來許多維護上的困擾及功能上的問題,例如:造成蔓草叢生缺乏管理的景觀視覺、阻礙水流或造成水流死角、減少溼地有效容積、阻礙魚類活動及生長、植體死亡分解反造成水質惡化等(Moyini et al (2002),因此為了改善或避免上述問題,定期及固定範圍的植物採收計畫是必要的。而所採收下來的廢棄植物如何管理,則是濕地管理者所需面臨的問題,此情況如同機械式污水處理廠產生廢棄污泥(wasted sludge)需面臨如何處理與處置的問題相類似。 二、實驗方法 2.2 不同有機負荷實驗 本研究使用之厭氧消化實驗設備包括廣口瓶、橡皮塞及玻璃管柱、高純氮氣、恆溫震盪水浴槽、排水集氣瓶、氣體採樣工具、與實驗室培養之厭氧菌等,操作示意圖如圖1所示 實驗步驟: 人工溼地單一水生植物-荸薺,進行批次實驗。 水生植物各 15, 22.5, 45, 90 g/L+污泥225ml+水760, 742, 730, 685ml,體積至1L,使用1L廣口瓶。 水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