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电报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中国电报业发展综述 关 蕾 19世纪70年代,在外力刺激和内部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中国近代电报业顺势而生。从举步维艰到缓慢发展,电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迈出了自己的步伐。它促进了通信的近代化,推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列强控制下的近代电报业 早在1851年秋,《北华捷报》就呼吁,应在上海港口附近设立电报,传递消息,利于船舶安全。1856年秋,《印度之友报》(The Friend of India)评论指出,为了增进英国对华贸易利益及税收,应展设海底电报到中国,并致函《北华捷报》,呼吁将海底电线设到香港和上海再到北京、日本。 1861年,俄国公使巴留捷克首先向清政府提出设立京、津间电报的要求,“一国扬其波,众国遂随其后”,英、美、法、丹麦等国家接踵而至,纷纷要求在华设线。清政府均以不便为由予以拒绝。此时的清政府并非出于维护利权,而是对电报功效的茫然无知。1868年,英国组织了东方电报公司(该公司于1870年组成了大东电报公司),企图凭借海上霸权把水线延伸至香港,再从香港向中国沿海港口扩展。 1869年,北欧一些水线公司改组为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也企图将其线路向中国扩展。1870年4月30日,英使威妥玛照会总理衙门,要求“由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宁波向准通商各海口的水底暗设铜线,通至上海”。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借口为清廷献计献策,写下著名的《局外旁观论》,极力鼓吹全国应普遍铺设电线。由于晚清官员对领海权的无知,总署最终同意外国敷设海线,同年,大北电报公司开始铺设由海参崴至长崎、长崎至上海、上海至香港的水线。1871年 1882年1月,英国公使威妥玛请设粤港海底电报,计划“或由香港直达广东,或由澳门曲达广东”,后因中国自办港粤沿海陆线而放弃。 1882年10月,英国联合法、美、德等国在上海设立万国电报公司,拟添设港沪海底电报,后因中国以招商自办港粤沿海陆线相抵制而作罢。 1882年12月英国公使格维纳照会总署称,英国公司已经准备运输电报器材来华,请准安设上海迤南各口海底电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安设青岛至烟台海底电报,并于1900年展至上海。 1900年,英国大东公司、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乘乱自大沽至上海安设海底电报,中间在烟台登岸,长729海里,后由中国以21万英镑买回,但由两公司代管,同年,英国由烟台敷设海底电报至威海口,长41海里。法国则武装敷设越南顺化至厦门鼓浪屿海底电报,清政府只好承认其权益。而俄国占据东三省后,随即敷设了烟台至旅顺的海底电报,日俄战后,由日本强占接管。 列强通过海线的敷设,攫取了中国的海线权、海线上岸权,同时还不断谋求中国内陆的电信利权,他们擅设陆线,但均遭到清政府的极力拒绝。清政府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外国只能设海线,陆线则寸步不让,据理力争。” 二、洋务派推动近代中国电报业发展。 19世纪70年代,随着海线的出现,中国人开始被动地利用电报这一先进的通讯工具。电报的作用逐渐得到王韬、郑观应等人的了解和认可,他们对电报的价值有了新认识。王韬早年赴欧游历,曾亲眼目睹电线的使用,深切感受到洋人以电线传递信息之快捷。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也认为除商业价值外,电报有着巨大的军事价值,即“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者,非电报不足以当之矣。”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人们对电报的价值有了明确认识,他们意识到电报是达到“富强相济”的捷径,并开始积极谋求电信利权,要求自主创办电报。 19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已开始认识到创办电报的重要性,争回电信利权也被提上日程。 19世纪70年代,海防、塞防同时告急,中国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信息不通、指挥不灵给洋务大吏的印象尤为深刻,因而敷设电线提上了议事日程。两江总督沈葆祯认为:“欲消息畅通,断不可无电线”。李鸿章近是慷慨陈词:“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若中外战争爆发,外国军信比中国迅速,那么中国会大败,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 1877年1月29,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赴台视事的机会,鉴于台湾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提议设立台湾电报。此提议得到了李鸿章的支持。1877年5月26日,丁日昌制定的修建电报的方案奉旨施行。1877年8 1880年,中俄关系紧张,李鸿章深感电报的重要性。他奏请设立南北洋电线并很快得到朝廷允准。随后,李鸿章于10月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1884年改为中国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主办。1881年4月,在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帮助下,天津电报总局开始从上海、天津两端同时开工,至12月24日 据不完全统计,从1884年到1899年。我国共架设电线55 000余华里,较之于中法战争前6年所修建的11 060余华里,年均增长了2倍多。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沪粤、川汉、赣粤、京恰(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juanr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