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两淮灶丁之生存环境与社会功能
第24卷第5期
2009年l0月
四川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ofScienceamp;EngineeringfSocialSciencesEdition1
Vo1.24No.5
0ct.2o09
清代两淮灶丁之生存环境与社会功能
吴海波
(江西中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330004)
摘要:清代两淮灶丁是两淮官盐和盐课的主要创造者.在食盐专卖体制的重压下,这些被清政府强行固定在
盐场上的食盐生产者.每年都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然而这样一群为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有着强大功能的
社会弱势群体,却面临着十分恶劣的生产条件与生存环境.在官吏,盐商及其地方官僚无休止的剥削与压迫下,灶丁
往往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而恶劣的生产条件和天灾人祸更使他们朝不保夕,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
险两淮灶丁的上述悲惨境遇,为我们探寻清代两淮私盐问题活跃之原因提供了部分依据
关键词:两淮;灶丁;生存环境;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80(2009)05—0016—05
清代灶丁是我国盐业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不仅为围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且还为盐
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任何社会团体都不可替代的贡
献.在所有灶丁当中,两淮灶丁的贡献尤为突出.然而
正是这样一群社会财富的重要缔造者.长期以来却一
直为学界所忽视.这对于日益蓬勃发展的盐业史研究
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缺憾.有鉴于此,笔
者不揣学识浅陋,企图从旁观者的眼光出发,就清代两
淮灶丁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功能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与
评说,以期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
,两淮灶丁的来源与数量
在我国传统社会.为了保障某些与国计民生关系
密切的行业的劳动力充足,自古以来就有编籍的传
统.灶丁就是这种传统体制下为官府直接控制的食盐
生产者.早在唐宋年间,灶丁的上述社会地位就已经确
立;明政府继承了前朝编籍的传统,灶丁作为在编户
籍人171被称为灶籍.与匠籍,军籍性质相同,同为明
代二个特殊劳役的户籍.凡是被编为其中一籍者,其身
份即成为世袭,不得更改.三者当中,又以灶籍(又称灶
户)的地位最低,与娼妓,戏子,奴隶等同被视为贱民.
他们受尽官吏和盐商的盘剥,加以自然灾害和军输频
仍,往往难以度日.
清初承明旧制,编籍传统得以保存.凡藉有四:
口军,曰民,日匠,口灶_ll巷1.但在清王朝立国后的
顺治二年(1645年),上述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王朝
废除了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使手工业者的身份获得
了自由.而食盐官榷,灶业世袭,灶丁身份依旧的局
面却没有改变,民籍之外,惟灶丁为世业[1_柱职役考.清
政府之所以要维持灶丁的户籍不变,台湾学者杨久谊
认为: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盐业生产有足够的人力,保护
盐课收入不受改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灶
户私卖食盐[2J
清代灶丁被要求单独立籍,而且按规定还不准脱
籍流徙,所以灶丁的身份低于一般民户.他们被束缚于
灶籍,和明代的军籍,匠籍性质相同.灶既以户称,自系
以家为单位;但一般法令皆以其为官盐的直接生产者
的泛称或总称【]1.就实际情况而言,各地名称不一.
清代两淮盐区的灶丁主要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
盐产区附近的贫苦大众.由于淮盐主要产白海州,通
州,盐城各属,因此,两淮灶丁多半来自上述滨海地区.
这些人往往是通过拨,占或者是招募的方式划
入灶籍的.尽管灶丁的生活十分艰辛,但对于那些毫无
生活保障的贫苦大众而言,从事盐业生产,仍可看作是
一
份有一定保障的工作.灶丁的另一个来源为明代遗
留下来的世袭灶户.明代灶丁有专门的户籍,即灶籍,
灶丁一旦编入灶籍,通常不得随便更改.由于受重课的
压迫和战争的影响,明末灶丁纷纷逃亡.入清以后,政
府采取给予适当补偿的办法,陆续将其招徕复业.复业
收稿日期:20()8一()7—09
作者简介:吴海波(1972-),男,江西高安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
第24卷第5期吴海波:清代两淮灶丁之生存环境与社会功能l7
后的灶丁数额往往要比原额少得多.如淮北海州分司
的临兴场就是一个典型.该场由临洪,兴庄两场合而为
一
.临洪场原额办盐灶丁迁废,康熙十八年(1679年),
开复后陆续招集复业,实存242丁:兴庄归并原额办盐
灶丁迁废,康熙十八年(1679年),开复后陆续招集复
业,实存406丁.再比如板浦场的徐渎.原有灶丁850
人,复业后更仅剩134丁卷丁.顺治四年(1847年)上
谕:灶户若有投充王贝勒以下俱不许投充,若有先投
充者,一概退出旺场产门丁.可以推断,这里的灶户就
是明朝遗留下来的无法生存的灶户.不过清中叶以后,
在政府各种优惠,补偿政策的影响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