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假盘菌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doc

苜蓿假盘菌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通信作者: 投稿排版格式模板: 苜蓿假盘菌侵染过程中不同抗性苜蓿品种叶片酶活性变化 肖爱萍, 张学乐, 史娟 (宁夏大学 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以不同抗性的苜蓿品种为材料,研究苜蓿在感染假盘菌后,不同品种间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抗、感品种的PAL、POD、SOD酶活性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CAT则呈逐渐下降的趋势,PPO、β-1,3-葡聚糖酶的酶活性与对照相比,也有显著差异.在接种12h时,抗病品种润布勒的PAL活性较感病品种柏拉图的活性增加幅度大;而感病品种柏拉图的CAT活性较抗病品种润布勒的活性减小幅度小.在接种24h时,抗病品种润布勒SOD酶的活性较感病品种柏拉图增加幅度大.抗病品种润布勒的POD活性在接种12h时明显大于感病品种柏拉图, 初步表明这些酶与其抗病性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苜蓿品种;苜蓿假盘菌;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由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Lib.)Sacc.)引起的苜蓿褐斑病在苜蓿生产中是具毁灭性的叶部病害之一[1].褐斑病不仅严重影响苜蓿光合物质的积累,削弱其生活力,影响苜蓿抗逆性和越冬能力,而且降低干草和种子的品质,使牧草产量受到极大损失[2-5].前人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病原物侵染植物时可引起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β-1,3-葡聚糖酶等相关代谢酶的活性变化,而这些酶在抗病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对苜蓿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抗性鉴定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在抗性生理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袁庆华[6]对不同抗感品种感染褐斑病后进行了SOD、POD、PPO的活性测定,表明酶活性与抗病性具有相关性.至此,未见有关该方面进一步的报道.(略). 1 实验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品种 抗病品种润布勒、中感品种多叶王、感病品种德国柏拉图,种子均由宁夏大学草业科学研究所提供,为温室种植的一年生盆栽苗. …… 1.2酶活性测定 1.2.1 粗酶液提取 称取去除叶柄的苜蓿叶片0.2g,测定不同酶时分别量取2ml不同的缓冲溶液,在冰浴中研磨成匀浆,再用2ml 缓冲液冲洗研钵,之后12000r/min离心20min,倾出上清液,将酶液于4℃冰箱中保存. …… 2 结果与分析 2.1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 由图1可知,接种病原菌后,不同抗性品种的PAL活性均有所增大,呈上升趋势.(略). 图1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 2.2 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测定 由图2可知,不同的抗感苜蓿品种感染褐斑病菌后,抗病品种润布勒在12h达到峰值,为15 umol·min-1·mg-1,是对照的3.9倍,随后慢慢下降,(略). 图2过氧化物酶活性 3 结论与讨论 许多研究已证实PAL、POD、PPO、CAT、SOD等在抗病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苯丙氨酸解氨酶是苯丙烷类代谢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参与木质素、酚类及多种类黄酮类植保素等抗菌化合物的合成.本实验结果表明, 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接种病原菌后PAL活性均有所升高,抗病品种增加幅度明显大于感病品种,因此认为PAL参与苜蓿对褐斑病的抗性. …… 参考文献: [1]史娟,贺答汉.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现状[J].农业科学研究,2005,26(4):68-71. [2]WEND Y C, MORGAN D G .Effects of Pseudopeziza leaf spot disease on growth and yield in Lucerne[J].Aust J Agric Res,1997(1):1029-1040. [3]候天爵,白儒,王建峰.不同苜蓿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研究[J].中国草原, 1986,(4):44-45. [4]耿华珠.中国苜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14-130. [5]LEATH K T.Common leaf spot,In Compendium of Alfalfa Diseases,ed:Stuteville DL and Erw in DC [M].APS Press, 1990. 13-14. [6]袁庆华,桂枝,张文淑.苜蓿抗感褐斑病品种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