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案演示2.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论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东汉五言诗的出现,是诗歌形式方面的一个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至魏晋时期五言诗大力发展,取代了四言诗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诗歌形式,作家众多,作品大量涌现。至齐梁时期,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已有几百年了,但偏于保守的理论界仍是重四言而轻五言。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认为“古诗率以四言为体”,“五言者……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虽以五言诗为论述对象,但仍不承认它是诗歌正宗,所以有“四言正体”和“五言流调”之别。钟嵘则打破了儒家传统的偏见,积极倡导五言诗的创作,在诗歌的历史发展中充分肯定五言诗的地位,这是有积极进步意义的。 《诗品序》说: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钟嵘认为,五言诗在刻画形象和抒写感情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功能。造形能详,则形象鲜明而具体;穷情能切,则抒情委婉动人。因而他明确指出:在诗歌创作中,五言诗应居主要的地位。 在充分肯定五言诗的地位之后,钟嵘对从建安到刘宋时期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作了具体的论述: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诗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己含跨刘、郭,凌轹(lì)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大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这一段五言诗发展史的论述中,钟嵘指出了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的诗歌成就,并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杰出代表。这些观点同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论述和萧统《文选》的选诗标准都颇一致,可见这是当时美学思潮中所形成的一种共识。在三个时期中,钟嵘特别推重建安风力,盛称其“彬彬之盛,大备于时”。这种评价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在这段评论中,钟嵘认为建安以后、太康以前的曹魏时代,诗歌处于“陵迟衰微”阶段;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即永嘉以后,玄言诗流行,诗风更为不振,钟嵘讥为“建安风力尽矣”,这些批评都是及时而精当的。《文心雕龙·明诗》篇也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所见与钟嵘完全一致。当然,《诗品》所评,也有可商榷之处,如置陆机于上品,于晋宋之际不举陶渊明,即在古代,也已有人加以批评。不过程不掩瑜,我们应从其总体倾向来肯定其理论的价值。 (三)论诗歌的艺术性和评诗的标准。 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出发,来确立诗歌批评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 1、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利用典。 钟嵘时代,正当沈约提倡声律之说,对此他是反对的。他认为“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由于声律论的提倡,“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钟嵘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主张自然流转的“真美”,是基本正确的。但就声律对诗歌艺术发展的贡献,他的认识不足,表现出偏激的态度。另一方面,钟嵘对用典的风气也深表不满。 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钞。……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钟嵘认为“吟咏性情”的诗歌,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景象,根本不需要用典,因此他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这对纠正“竞须新事”、“寝以成俗”的不良风气是有积极作用的。钟嵘反对声律相反对用典、是同他主张自然真美的观点——致的。 2、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 味,《说文》解为“滋味也”,指人的器官对于食物的感觉或对气体的感受。《说文》段注释曰:“滋,言多也。”可见,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转化指审美快感,逐渐引入文艺领域。首先将“滋味”一词用于艺术理论的是三国魏时嵇康,他说“口不尽味,乐不极音”。 钟嵘则是第一个把“味”当作诗歌的艺术审美标准,《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又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他还批评玄言诗“淡乎寡味”。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蓄着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突出了诗歌形象性的持征。钟峨《诗品》中对四百多年间出现的122位五言诗人进行品评时,具体地阐述了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