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3
以新出楚國竹簡重遊中國的古典詩歌美學
顧史考、(美)郡禮學院中文系
《毛詩?大序》可謂為中國傳統詩論之宗,歷代詩論多以〈大序〉所論而發也。其言情性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發為詩,以至於可以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所論亦與傳統樂論之祖《樂記》相互輝映,而兩者皆對後代之詩歌美學論有莫大的影響。二者雖相傳與子夏、公孫尼子有關,但由於文獻之不足徵,而無法確切的追溯其思想淵源。然而最近幾年於湖北荊門郭店等地出土了不少早已失傳的先秦儒家逸書,對於中國早期的詩論、樂論之發展,可給我們提供一些新的線索。本文擬以〈性自命出〉一篇為主,探討此其思想淵源,而接著將其中所蘊含的美學意義,加以進一步的發揮,以便給中國之傳統詩歌美學做一初步的溯源。
一、前言
《毛詩?大序》可謂為中國傳統詩論之宗,歷代詩論多以〈大序〉所論而發也,如梁代鍾嶸《詩品》之首句所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頁2。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亦曰:「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頁2。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毛詩正義
《毛詩正義?國風?周南》(〔《毛詩注疏》〕;中華書句1936年《四部備要》本),卷第一,頁3正-5反。
《毛詩》之〈序〉相傳為孔子弟子子夏(卜商)所作,如三國時吳人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所云:「孔子刪詩授卜商,商為之序……」云云。見《四庫全書總目》所引;《毛詩注疏?總目》,頁1正。此說是否可靠,未得而知,但東漢大儒鄭玄蓋亦認〈大序〉為子夏所作,且謂大毛公《傳》為西漢河間獻王(劉德;公元前
見《四庫全書總目》所引;《毛詩注疏?總目》,頁1正。
鄭玄《詩譜》,見《毛詩正義?國風?周南》孔疏所引,卷第一,頁1反。《漢書?藝文志》亦曰:「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見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頁1708。鄭玄於〈南陔〉、〈白華〉、〈華黍〉《箋》亦云:「孔子論詩,雅頌各得其所時俱在耳。篇第當在於此,遭戰國及秦之世而亡之。其義則與眾篇之義合編,故存。至毛公為詁訓傳,乃分眾篇之義,各置於其篇端云」(《毛詩正義?小雅?鹿鳴之什?南陔、白華、華黍箋》卷第九,頁6反),其意則《詩》〈序〉(至少各篇首句部分)早在秦代之前甚至戰國初期所作也,似有充實的依據。唐代陸德明引沈重云:「案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亦引「或云:『〈小序〉是東海衛敬仲所作』」(《毛詩正義?國風?周南?關雎箋》,卷第一,頁2反)。陸璣則既謂子夏為序,而接著亦云東海衛宏「作毛詩序,得風雅之旨」,此則蓋如裴賢普所謂:「先有子夏序,而後又有衛宏序,則宏序應為小序續申之句」;見裴賢普,《詩經研讀指導》(台北:東大圖書,1997年3月),頁27,註7。裴氏亦云:「……子夏至少有總論式之大序,不過秦火之後,此大序恐漢初憑記憶拼湊而成者,非全為子夏原文了……」(頁25),蓋為謹慎中肯之論。《毛詩》〈大序〉、〈小序〉諸說,請參胡樸安,《詩經學》(《國學小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年3月),頁19-24;裴賢普,《詩經研讀指導》,頁22-27。
古代之詩皆是以琴瑟鐘鼓等樂器的陪奏而唱的,可參看何定生,〈從詩經本身看樂歌關係〉,收入林慶彰編著,《詩經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可參看何定生,〈從詩經本身看樂歌關係〉,收入林慶彰編著,《詩經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1月),頁1-18。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頁976。
此乃「情動於中」而「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之義,而稍後《樂記》亦有〈大序〉所載「治世之音,安以樂……」一小節。同前注,頁978。相較之下,《樂記》比起〈大序〉堪稱上下連貫,而後者則較有斷章取義之嫌。〈大序〉之「言之不足」一節亦與《樂記》末章「故歌之為言也……」大略相同(見孫希旦,《禮記集解》,頁1038);且亦與《孟子?離婁上》第27章雷同:「……樂之實,樂斯二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