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化学与工艺6泡沫演示文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根据上述分析,提高泡沫稳定的因素,归纳如下: (1)增加气泡总的表面积,即增加自由能。 (2)当气泡壁变薄时,减少被吸附组分的表面过剩量,使表面张力增加,提高表面积增加所需的自由能,可阻止泡膜壁变薄和破裂。 (3)增加物料粘度 (4)气泡液膜的双面电性效应对减薄也有一定作用。 下列因素能促使气泡液膜减薄,使液膜破裂。 (1)毛细管作用产生流散,其中重力流散影响最大。 (2)个别部位的热点或消泡剂的存在造成表面张力降低。 (3)液膜表面间的范德华力,增加了液膜减薄的趋势。在液膜很薄的情况下、其影响更为明显。 综上,为获得细微、均匀、稳定的泡孔结构,常采取以下措施。 (1)加入适当的硅油或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有助于产生均匀的微孔结构。 (2)调整催化剂种类及用量,使物料粘度迅速增加,减缓气泡液膜变薄趋势,增加泡沫网络强度。 (3)物料的初始粘度对泡沫体的形成影响力相对较小,但对泡沫体系的稳定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 在配方设计中,应根据物料体系的初始粘度,认真调整配方中影响凝胶反应和发泡反应的催化剂品种和用量以及影响泡沫稳定的表面活性剂,使物料粘度的增加适应发泡工艺的需要。 泡沫稳定剂-表面活性剂作用 1、具有乳化作用,使泡沫物料各组分间的互溶性增强 2、降低了液体的表面张力 ,气体分散所需增加的自由能减少,使分散在原料中的空气在搅拌混合过程中更易成核,有助于细小气泡的产生,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 表面活性剂是硅烷类共聚物,其主要结构为聚硅氧烷-聚氧化烯烃醚嵌段共聚物。 三、开孔或闭孔泡沫形成机理 开孔泡沫:大多是在气泡内产生最大压力时由于凝胶反应形成的泡孔壁强度不高,不能承受气体压力升高引起的壁膜拉伸,气泡壁便被拉破,气体从破裂处逸出,形成开孔泡沫。   自然开孔的泡沫,大部分聚合体由壁膜流向泡沫经络,因此其拉伸强度、伸长率、承载能力(即泡沫硬度)、回弹性等各项指标,均比闭孔的泡沫为高。    硬泡体系: 由于采用多官能度、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反应,凝胶速度相对较快,在泡孔内气体不能挤破泡壁,从而形成以闭孔为主的泡沫塑料。 是否具有理想的开孔或闭孔结构,主要取决于泡沫形成过程中的凝胶反应速度和气体膨胀速度是否平衡。 这一平衡可以通过调节配方中的叔胺催化剂以及泡沫稳定剂等助剂的种类和用量来实现。 聚氨酯化学与工艺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分类,熟悉掌握形成泡沫的化学反应、成泡原理、稳定原理,了解泡沫材料的加工工艺方法,了解块状泡沫、模塑泡沫的制备方法,掌握制备泡沫材料所用原料种类,熟悉软泡、硬泡、高回弹等泡沫的配方计算方法,了解泡沫材料的用途。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Polyurethane Polyurethane Foam 第四章 聚氨酯泡沫塑料 4.1 性能特点及分类 聚氨酯泡沫塑料:由大量微细孔洞及聚氨酯树脂孔壁组成的多孔性聚氨酯材料,一般称之为“聚氨酯泡沫塑料”(Polyurethane Foam or Cellular Polyurethane)。聚氨酯泡沫是聚氨酯材料中用量最大的品种之一,用量在50%以上。 主要特征:多孔性、低密度、比强度高、无臭、透气性好(软泡)、高绝热性(硬泡)、泡孔均匀、耐老化,对金属、木材、玻璃、纤维等具有很强的粘附性。 根据所用原料品种不同及配方用量的变化,可以制成不同密度、不同性能的软泡、半硬质以及硬质泡沫材料,用于各种保温隔热材料、缓冲材料、座椅靠垫及床垫等。 推动聚氨酯泡沫高速增长的工艺技术突破 1、使用廉价的聚醚多元醇取代聚酯多元醇。 2、专用催化剂的研制。 3、各种加工新装备的研制和使用 例如反应注射RIM泡沫及增强型RIM泡沫体(RRIM)等新工艺、新产品。 分类: ⑴硬泡及软泡 ⑵高密度及低密度泡沫 ⑶聚酯型、聚醚型泡沫 ⑷TDI型、MDI型泡沫 ⑸聚氨酯泡沫及聚异氰脲酸酯泡沫 ⑹一步法及预聚法生产 ⑺连续法及间歇法生产 ⑻块状泡沫和模塑泡沫  PU foam type ? Density kg/m3 Approximate mixing ratio (polyol/isocyanate) Rigid foam 10-200 1:1 Rigid integral-skin foam 180-1100 1:1 Semi-rigid integral-skin foam 150-1100 2:1 Semi-rigid filling foam 100-300 2:1 Cold-curing flexible foam 20-70 3:1 Hot-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