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寨油田沙三下油藏提高Ⅱ Ⅲ类层水驱动用配套技术应用总结11演示文稿.ppt

马寨油田沙三下油藏提高Ⅱ Ⅲ类层水驱动用配套技术应用总结11演示文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卫95 块2007-2008年指标对比表 年注水下降1.8×104m3; 年产油4.69×104t,同期对比增加0.63×104t; 年产液下降3.85×104t。 2007-2008年 开 采 曲 线 1、井网控制程度增加,水驱储量提高 水驱控制储量 水驱动用储量 水驱控制程度 增加66.3万吨 增加55.0万吨 增加9.5个百分点 水驱动用程度 增加7.9个百分点 水驱储量增长明显 2、地层能量稳中有升 50口可对比动液面上升54m,地层压力上升0.5MPa。 1552m 1498m 13.49MPa 13.99MPa 可对比井动液面 地层压力 3、年产油上升,井组稳升率增加 4.06×104t 4.69×104t 86.95% 77.5% 年产油 井租稳升率 年产油上升0.63×104t,井组稳升率同比增加9.4个百分点。 4、综合含水下降 综合含水下降3.91个百分点,含水上升率由1.53下降到-5.01; 高含水(90%以上)井组减少了9个。 18.20% 8.58% 自然递减 综合递减 11.99% 6.33% 5、两个递减明显减缓 自然递减减缓9.62个百分点,综合递减减缓5.66个百分点。 6、油藏整体评价 注水状况指标变化曲线 卫95块开发效果综合评价表 投入 1246×104元 增油2.1566×104t 实现销售收入 8626×104元 实现利润收入7380×104元 投入产出比1:5.92 经济效益评价 目 录 项目来源及完成情况 项目开展背景 方案部署与实施 开发效果经济效益评价 认识与体会 1、加强构造精细研究,认清剩余油分布,强化注水方向的研究,是部署高效调整井的关键。 2、对储层进行精细对比,在同一套层系内、砂组、小至小层、单砂体内寻找层间动用差异,建立局部差层井网,是提高区块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加强沉积微相研究,强化河道注水、边部采油思路,是下步高含水油藏挖潜的主要方向。 4、加强薄差层研究,弱化单层注水,提高驱油效率。 5、继续强化事故井有效恢复,优选优势方向实施换井底,有效提高单井产能。 6、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应用打塞、挤堵、细(重)分注、酸化、重炮等手段优选生产层位、层段,合理配注,层间上实施最小自然段注水,是有效控制一类层注水强度,挖掘差层潜力的有力保障,平面上优选剩余油富集区实施事故井侧钻、大修、换井底、四吋套等手段,优化恢复注采井网。 * * * * * * * * * * * * * * * * * 改进 与 完善 内容 1、开展内部小断层精细研究,新落实9条小断距的断层, 重新修正断点15个,新开断点11个。 结果:区块基本构造格局不变,内部小断层位置更准,新 认识小断层组合更合理。 2、进行储层精细对比和沉积微相认识,落实储层变化,细 化连通关系: 修改连通数据13井次,连通率提高2.1个百分点。 地质基础研究找准潜力分布 3、开展储层评价及剩余油分布再认识 构造认识 2008年在构造精细研究的基础上部署调整井8口,新增含油面积0.17km2 ,新增控制储量31.5×104t,日增液93.9t,日增油61.1t,平均单井日增油7.6t,累计增油0.5594×104t。 (一)精 细 构 造 研 究 卫95块北部构造前后对比图 (二)剩余油分布结果 1、层间剩余油分类 卫95块分层动用状况表 储层物性较好,包括51、2、3、32、3、4、41、2、3、4、71、3等12个小层,地质储量366.87×104t,占52.64%,采出程度35.71%,综合含水95.87%,剩余可采储量26.87×104t,占总剩余可采储量47.86%,所占剩余油储量比例较大。这些层一般水淹严重,动用程度高,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滞留区和井网控制不住区域。 储层物性相对中等,包括21、2、3、4、5、31、41、2、3、4、61等7个小层,地质储量268.91×104t,占38.58%,一、二级强水淹储量占50.17%,三、四级及未水淹储量占49.83%,采出程度达25.95%,综合含水71.93%,剩余可采储量23.21×104t,占总剩余可采储量的41.34%。这类层是当前的主产层,剩余油一般分布在井网损坏区和物性相对较差区域。 包括11、2、3、4、5、54、62、72,地质储量61.09×104t,占8.77%,一、二级强水淹储量占33.52%,三、四级及未水淹储量占66.48%,累积水驱动用程度达55.77%,采出程度19.58%,综合含水31.26%,剩余可采储量6.06×104t,占总剩余可采储量的10.79%。这类层采出程度、综合含水较低,主要原因是注采井网不完善。 (二)剩余油分布结果 2、平面剩余油分类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