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差距与数位机会师续时代能做什么.DOC

数位差距与数位机会师续时代能做什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數位差距與數位機會: 失序時代能做什麼 李昆翰 數學資訊教育學系副教授 前言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惡劣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充滿了一切,也什麼都沒有;我們一直走向天堂,也一直走向地獄。 這是『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開宗明義的一段話,作者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用這段話來描述法國大革命,至今仍震撼人們的心靈。今日,我們也身處另一個革命的邊緣,這可能會是一個演化的過程(引自高翠霜譯,民90)。 革命/演化 「唯一不變之道就是變」,「持續不斷的變動是必然」,「是激烈的、全面的與過去斷然分離的改變」。諸多人士提出我們(父母、教育人、企業和政府)正面臨一個急遽「變化中的世界」(齊若蘭譯,民84;戴保羅譯,民88;夏鑄九、王志弘譯,民89;高翠霜譯,民90;劉靜怡譯,民90;顧淑馨譯,民90): 世界正以未曾有過的速度在改變; 人事、社會與經濟的形式越來越複雜; 工作的本質急遽的改變; 一個屬於不確定的年代; 過去的經驗越來越難以引導未來。 數位特徵 McLuhan從媒體的角度提出:「媒體即訊息」「脫殼之人」「地球村」「人人皆為出版家」;他更於晚年提出媒體的假說-「媒體律」(Lows of Media):媒體效應的四大規律-放大、淘汰、重拾、轉化(宋偉航譯,民89)。 後現代媒體觀認為數位複製無成本,後現代是一個複製的世界。Shapiro(1999)認為數位引起一場「控制權的革命」,是整體結構性的改變(劉靜宜譯,民90),當然也包括財富的創造與分配的影響。 對於數位科技,如何改變原有的遊戲規則,Downes和Mui (1998)有很精采的描述,根據他們的研究結論,數位科技乃依循著三個定律產生作用: 摩爾定律(Moore’s Law):每十八個月,晶片(處理器)的密度(等於運算能力)將加倍,但成本不變。 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s Law):網路的實用性將與使用者數目的平方成正比。 擾亂定律(Law of Disruption):社會體制以漸進的方式成長,科技以幾何級數發展(邱文寶譯,民89)。 國內學者尤克強(民90)提出了「數位文化的四道甜點」: 資訊即自由; 網路即平等; 知識即正義; 文化即生活。 他認為:「資訊即自由」、「網路即平等」是數位時代的工具性;「知識即正義」、「文化即生活」是數位時代的目的性。數位時代的文化特色就是「自由、平等、正義、生活」。 未來學家亦有不同角度的看法,認為數位化將導致: 去大量化(demassification); 去集中化(decentralization); 去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去專門化(despecialization); 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 去集體化(disaggregation)。 Brown和Duguid(2000)指出這「六D觀點」固然能夠把數位資訊的影響力,以及這種影響力對從企業到國家的效應,顯明且具說服力地表達出來,卻過分簡化了在其間相互作用的各種力量。一來,它把資訊及生活中與資訊有關的部分抽離出來,然後忽視其他一切。這使得它無法理解和判斷其他的社會力量。再者,這種預言喜歡抓住變得最快的部分,有此想當然爾地論斷未來,從不考慮其他勢力可能也在重組(顧淑馨譯,民90)。 總而言之,固然不得太過於預言未來和資訊至上,也不能忽視資訊所在的社會環境力量,卻依然無法否認數位衝擊的影響力。 樂觀/悲觀 我們到底要樂觀以待?抑或是悲觀的承接? 一種建議 「音樂不在音符裡」,而是在音樂家身上。智慧不在機器裡,而是在符號分析者的心智及身體裡。資訊不在資料裡,而是在我們對資料有較廣意義的瞭解裡。智慧是我們對所知中顯著部分的察覺能力,以及對新情勢的了解、推理、調適及從中獲益的能力(高翠霜譯,民90)。Drucker(1999)也曾提醒:「變遷所帶來最大的危險不在於變遷本身,而是拘泥於運用昨日的邏輯來因應它!」(劉毓玲譯,民89)。 我們(教育人)能做什麼? Popper(1972)主張為求智慧日益精進,自我批判及肯虛心接納他人批判,以求從錯誤中學習(王凌霄譯,民89),提供我們一種途徑。經由這樣的過程,學習能力的增進帶來的好處是持續的,累積的,且不斷自我增強的。再者,如Rose和Nicholl(1997)認為這失序時代應有相對應的學習方法,因此他們倆提出了「加速學習法則」(Accelerated Learning -The Six-Step MASTER Plan)供我們參考(戴保羅譯,民89): 一、進入正確的心智狀態(Getti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