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称 现象 严重缺陷 一般缺陷 裂缝 缝隙从混凝土表面延伸至混凝土内部 构件主要受力部位有影响结构性能 其他部位有少量不影响结构性能 连接部位缺陷 构件连接处混凝土缺陷及连接钢筋、连接件松动 连接部位有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基本不影响结构传力性能的缺陷 外形缺陷 缺棱掉角、棱角不直、翘曲不平、飞边凸肋等 清水混凝土构件有影响使用功能 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形缺陷 外表缺陷 构件表面麻面、掉皮、起砂、沾污等 具有重要装饰效果的清水混凝土构件有外表缺陷 其他有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外表缺陷 混凝土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蜂窝 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浆少而石子多,或搅拌不均造成砂浆与石子分离,或浇筑方法不当,或振捣不足,以及模板严重漏浆。 麻面 模板表面粗糙不光滑,模板湿润不够,接缝不严密,振捣时发生漏浆。 露筋 浇筑时垫块位移,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或者因混凝土保护层处漏振或振捣不密实而造成露筋。 孔洞 混凝土结构内存在空隙,砂浆严重分离,石子成堆,砂与水泥分离。另外,有泥块等杂物掺入也会形成孔洞。 缝隙和薄夹层 主要是混凝土内部处理不当的施工缝、温度缝和收缩缝,以及混凝土内有外来杂物而造成的夹层。 裂缝 构件制作时受到剧烈振动,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或沉陷,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养护不及时等,以及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位置不当或受到碰撞。 产生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搅拌、现场浇捣和养护等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配合比设计方面有时不能及时测定水泥的实际活性,影响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正确性;另外,套用混凝土配合比时选用不当及外加剂用量控制不准等,都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分离,或浇筑方法不当,或振捣不足,以及模板严重漏浆。 搅拌方面任意增加用水量,配合比称料不准,搅拌时颠倒加料顺序及搅拌时间过短等造成搅拌不均匀,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 现场浇捣方面主要是施工中振捣不实,以及发现混凝土有离析现象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 养护方面主要是不按规定的方法、时间对混凝土进行妥善的养护,以致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 4.4.7.3 混凝土质量缺陷的防治与处理 (1) 表面抹浆修补 对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露筋、露石的混凝土表面,主要是保护钢筋和混凝土不受侵蚀,可用1∶2~1∶2.5水泥砂浆抹面修整。 (2) 细石混凝土填补 当蜂窝比较严重或露筋较深时,应取掉不密实的混凝土,用清水洗净并充分湿润后,再用比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仔细捣实。 (3) 水泥灌浆与化学灌浆 对于宽度大于0.5mm的裂缝,宜采用水泥灌浆;对于宽度小于0.5mm的裂缝,宜采用化学灌浆。 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应尽可能连续进行。 混凝土的浇筑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随浇随捣。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应符合表4.19的规定。 在竖向结构中浇筑混凝土时,不得发生离析现象。 表4.18 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 结 构 种 类 坍落度(mm) 基础或地面的垫层、无配筋的大体积结构(挡土墙、基础等)或配筋稀疏的结构 10~30 板、梁和大型及中型截面的柱子等 30~50 配筋密列的结构(薄壁、斗仓、筒仓、细柱等) 50~70 配筋特密的结构 70~90 表4.19 混凝土浇筑层厚度 项次 捣实混凝土的方法 浇筑层厚度(mm) 1 插入式振捣 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2 表面振动 200 3 人工捣固 在基础、无筋混凝土或配筋稀疏的结构中 在梁、墙板、柱结构中 在配筋密列的结构中 250 200 150 4 轻骨料 混凝土 插入式振捣器 表面振动(振动时须加荷) 300 200 (2) 施工缝的留设与处理 如果由于技术或施工组织上的原因,不能对混凝土结构一次连续浇筑完毕,而必须停歇较长的时间,其停歇时间已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致使混凝土已初凝;当继续浇混凝土时,形成了接缝,即为施工缝。 ① 施工缝的留设位置 施工缝设置的原则,一般宜留在结构受力(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柱子的施工缝宜留在基础与柱子交接处的水平面上,或梁的下面,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盖柱帽的下面,如图4.26所示。 高度大于1m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水平施工缝,应留在楼板底面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单向平板的施工缝,可留在平行于短边的任何位置处;对于有主次梁的楼板结构,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如图4.27所示。 ② 施工缝的处理 施工缝处继续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