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不同媒介素养的大学生第三人效果研究》.docVIP

毕业设计(论文)《不同媒介素养的大学生第三人效果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7 不同媒介素养的大学生第三人效果研究 [论文提要]本课题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复旦大学4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差异及其带来的第三人效果差异。研究发现:1.若将媒介的影响分成不同层面,每一层面上是否存在“第三人效果”的情况会有所不同。2.新闻学院和非新闻学院学生之间存在媒介素养的差异。3.媒介素养对四个不同层面上“第三人效果”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定量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different third-person effect caused by different media literacy. Quantitative study method, with 400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to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those in other schools of Fudan University, is applied to test the hypotheses. Generally, our research shows: 1.The degree of third-person effect is diversified on its four layers, emotion, perception, behavior and attitude. 2. The hypothesis that media literacy of stud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tudents from other departments is tested. 3.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earch, media literacy has dissimilar effects upon the four layers of third-person effect. [Key words] Media literacy, Third-person effect, Quantitative study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近几年来传播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作为评价受众使用媒介情况的重要标准,媒介素养在受众研究、效果研究及媒介教育的实证研究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图将“媒介素养”引入“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复旦大学4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差异带来的“第三人效果”差异。研究发现:1.若将媒介的影响分成不同层面,每一层面上是否存在“第三人效果”的情况会有所不同。2.新闻学院和非新闻学院学生之间存在媒介素养的差异。3.媒介素养对四个不同层面上“第三人效果”的影响不同。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三人效果”理论自从戴维森[1]于1983年提出之后,作为新型传播学理论的重要代表,日渐成为理论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对于“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对其进行完整地验证、原因分析和应用上的拓展,所以,本课题选择媒介素养作为切口,探讨不同媒介素养的大学生“第三人效果”的差异,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其次,近几年来新闻媒体上频频出现假新闻事件,如“纸陷包子”事件把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恐慌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虽然这个消息被证实是假新闻,但是后续的恶劣影响仍未消失。那么,作为社会上最有活力的群体——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怎样看待这样的事件,在他们眼里,这样的假新闻,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影响会有着怎样的差别,是对他人的影响大呢,还是对自己的影响大?我们希望能从“第三人效果理论”寻求到原因。 此外,同一所大学的学生,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如“纸陷包子”事件)的认识会有所不同。这其实牵扯到媒介素养的问题。在大学里,是否新闻学院的学生,或者说受到系统新闻传播专业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媒介素养就一定比非新闻学院学生的要高?媒介素养和专业、媒介接触程度有什么样的关系?若将媒介的影响分成情感、认知、行为和态度这四个不同层面,每一层面上是否存在“第三人效果”的情况会有所不同?媒介素养的不同怎样最终影响到不同学生的第三人效果?这些都是我们想从本研究中寻求答案。 二、文献综述: 本研究必须首先厘清两个基本的概念:媒介素养和第三人效果。文献综述将围绕这两个基本概念展开。 (一)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外来词,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它的定义是: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

文档评论(0)

老刘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