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流派的界定 所谓教学流派,就是一些教学主张大体相同,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学理论家和教师正式或非正式结成的教学派别。 既有理论带头人又有众多的实践者和追随者。 具有基本一致的教学主张和风格。 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 我最喜欢的中学语文教学名师 语感派:洪镇涛 洪镇涛其人 洪镇涛 ,1937年3月31日生,湖北新洲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市六中语文教师。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1982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上个世纪80年代后,他先后提出“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语文教育思想,构建了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以语言和人的发展为本体的语文教学新体系。1994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教师中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市中语会理事长,开明出版社特约编审,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等。 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 ——洪镇涛的语文教育思想 “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的区别 目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研究语言的目的是寻找语言规律。 途径:学习语言要求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化为己有,研究语言只要求从语言材料中抽取系统的语文知识。 方法:学习语言重感受、领悟和积累;研究语言,重在分析、比较和归纳。 思维方式:学习语言,主要是为了培养语感,强调直觉思维;研究语言,主要是理性分析,强调分析思维。 学习语言的目的:形成语感 分寸感:规范确当感;逻辑严密感;适境得体感 和谐感:整体上的多样统一感;组合上的搭配相宜感;表达上的生动流畅感 情味感:文情感;文质感;文势感;语味感 王尚文——语感的美化、广化、敏化、深化 学习语言的基本操作模式 一、坚持“三主一副” ,编写“学习语言”新教材 1、以学习“精粹语言”为主线,奠定学生语言及文化功底 2、以学习“目标语言”为主线,提高学生语言及文化素质 3、以学习“伙伴语言”为主线,训练学生语言操作能力 4、以学习语文知识为副线,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性观照 (按此思路编写的教材已由开明出版社出版) 二、“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 抓住一个根本:学习语言 遵循一条途径: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领悟: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读一读) 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吸收和积累语言,一是习得和积淀语感。语感实践,语感分析 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语感训练与语言知识结合。 加强一个联系:语言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建立一套常模: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设置七种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语言自读涵咏课,语言鉴赏陶冶课,书面语言实践课,口头语言实践课,语言基础训练课,语言能力测评课 运用多种方法:美读感染,比较揣摩,语境创设切己 培养四项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显性),思维(隐性) 人文派:于漪、韩军、赵谦翔 于漪其人 生于1929年2月,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名誉校长,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教师学研究会会长。多次获得全国及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追求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 ——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的语文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扎下深根。阅读教学可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点拨,开窍,把学生教得聪明起来,这是语文教学育人的重要内容。 重视育人效应:语文科教文育人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素质,包括“有良好的习惯,有奋发的精神,有追求真知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等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