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课乌泥泾被.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十七课 乌泥泾(jīng)被 黃婆婆, 黃婆婆 教我紗, 教我布 兩只筒子兩匹布 这是过去上海松江县乌泥泾地区的百姓中长期传颂的一首歌谣。歌谣中的黃婆婆就是元朝著名的女纺织技术家黃道婆。 十三世紀中叶,黃道婆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她小时候給人家当童养媳,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经常遭到公婆的咒骂和毒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一天晚上,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门,躲在停靠在黃浦江边的一条海船上。后来,随船漂离故乡,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 崖州世代居住着黎族人民。黎乡父老非常同情黃道婆的悲惨遭遇,热情地留她下来,同黎族姐妹生活在一起。崖州不但盛产棉花,而且已经创造出了轧(gá)棉籽、纺、织、染等一整套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生产出了洁白細密、质地优良的棉织品。 黃道婆被黎乡姐妹精湛的紡织技艺深深地吸引住了,决心向黎乡人民学习。纯朴可爱的黎族人民毫不保守,把先进的纺织技术传授给这位异乡的姑娘。黃道婆虛心学习,刻苦钻研,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整套棉紡技术,成为一个纺织能手。 在崖州居住了三十多年的黃道婆,時刻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大约在1295—1296年间,便搭乘海船回到了家乡乌泥泾。离开崖州时,黎族姐妹送給她一套先进的纺织工具----踏车和推弓.黎汉兩族人民情深谊长,互相帮助。 乌泥泾是个穷地方,农民除了种田之外,也搞点纺织的副业,有的到处流浪谋生,生活十分贫困。这儿的纺织技术很落后,纺织工具也很原始,几乎完全是笨重的手工操作,纺织效率低,产品质量很差。 黃道婆一回到家乡,就以纺纱织布、织“崖州被”为生。她不断革新技术和工艺,织出来的被面,颜色鲜艳,字样醒目,图案清晰,质量特別好,很受人们喜爱。人们把它称为”乌泥泾被”。黃道婆不知疲倦,手把手地把先进的纺织技术教給当地劳动妇女。不久,在乌泥泾以织“乌泥泾被”为生的农戶竟有千余家。从此,松江一帶纺织业蓬勃发展,贫穷落后的乌泥泾渐渐变成富裕的地方。 在纺织、织布、织被的实践中,黃道婆不断总結经验,亲自设计制造了轧棉机、弹棉弓、纺车和织机,并且用捍(轧棉脫籽)、弹(弹棉花)、纺(纺纱)、织 (织布)四道工序组成了既快又好的纺纱的全过程。黃道婆就这样织出了宽幅面的被面、褥子、手帕等精美的棉织品和价廉物美的日用棉布。这些纺织品闻名全国,还远销欧美各地。 硗 一位十分平凡的劳动妇女黃道婆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改进推广纺织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对乌泥泾,以至全国各地的棉纺织工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黃道婆热爱家乡人民,乌泥泾人民更加热爱这位女纺织家。她去世后,当地人民怀着悲痛的心情埋葬了她。后人又曾经在上海县修建了”黃母祠”,来表达对这位女纺织家的纪念。 * * * * * * * * * *

文档评论(0)

ki665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