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琵琶行并序之教料壹作者白居易之生平概略白居易字天原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後徙下今西省渭南境生於唐代宗大七年西元七七二年卒於武宗昌六年西元八四六年享年七十五居易幼悟生六七月乳母抱立於屏下指之二字教他辨百不差稍至勤至口舌成手肘生胝而不休德宗元十六年西元八年士累至左拾宗元和十年江州司其後任杭州州刺史秘太子少傅等武宗昌二年以刑部尚致仕晚年好佛居洛往山香山寺自香山居士又因放意酒醉吟先生卒於洛居易文章精切尤工歌其以反映人生喻事本文清新平易孺能解是一大的社人元和元稹唱和世元白後又禹名白著有白氏集白居易歌作的三段
《琵 琶 行 并 序》之 教 學 資 料
壹、作 者 ~~~~~白居易之生平概略
白居易,字樂天,原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後徙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境)。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西元七七二年),卒於武宗會昌六年(西元八四六年),享年七十五。
居易幼穎悟,生六、七月,乳母抱立於屏下,指「之」、「無」二字教他辨認,百試不差。稍長,讀書至勤,至口舌成瘡、手肘生胝而不休。德宗貞元十六年(西元八OO年)舉進士,累遷至左拾遺。憲宗元和十年貶為江州司馬。其後歷任杭州、蘇州刺史、秘書監、太子少傅等職。武宗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好佛,居洛陽,往來龍門山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又因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卒於洛陽。
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歌。其詩以反映人生、諷喻時事為本,文詞清新平易,婦孺能解,是一偉大的社會詩人。元和長慶間,與元稹唱和,世稱元白,後又與劉禹錫齊名,號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
貳、白居易詩歌創作的三階段不同風格及總的藝術成就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其詩歌創作反映了他不同時期的思想。
(一)第一階段:
從出生到四十四歲,即大曆七年(西元七七二年)至元和十年(西元八一
五年),為第一階段。這是他成長求學、熱心仕進、直節為官的時期;是他一生中急流湧進、關心國事、執正敢言的時期。不論就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及詩歌創作來說,這都是他的黃金季節。
白居易家道小康,居於亂區。二十三歲時,任襄州別駕的父親白季庚病卒,
生活更見侷促,兄弟數人不得不分散各地,以謀出路。這種處境也刺激他為求生而謀仕,因此他讀書極為勤奮。
對於艱難時事的深切體驗,使詩人對人民所受的苦難有較多的理解與同情,也使他能清醒地認識到社會的嚴重危機。他入仕不久,寫了策問七十五章,其中有很多藥石針砭之言,可以看出詩人對社會弊端是了解頗深的。元和十年,白居易任盩厔尉,與好友陳鴻、王質夫同遊游仙寺,話及唐玄宗與楊貴妃事,相與感歎,居易乃作《長恨歌》一詩。
在寫《長恨歌》的第二年,白居易更從回顧歷史,轉到放眼現實,開始了諷諭詩的創作。他的諷諭詩,既有單篇的,也有組詩。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組詩《秦中吟》和《新樂府》。
《秦中吟》共十首,全為五言古調。其序云:「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間,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為《秦中吟》。」這十首詩都是針對時弊而發的。
《新樂府》是元和四年起白居易作左拾遺時寫的,為樂府歌行體,基本上是七言,雜有三字句,流暢自然,有很濃的民歌味。張籍、王建寫樂府詩似更早一些,雖多用樂府舊題,也兼用新題寫時事。李紳最先集中寫「即事名篇,無所依傍」的新題樂府組詩,凡二十首,可惜今已不傳。接著元稹選和了其中的十二首。白居易在李、元的基礎上應和,擴充為五十首。他在序中說:「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斷為五十篇。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繫於意不繫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可見《新樂府》五十首雖是對李、元倡和的回響,卻又遠襲詩經,主題更單一、醒豁,在反映現實、批判時弊上,似乎比李、元更為直接、顯明,更為強烈了。這五十首中有不少思想性與藝術性都很高的作品。如《新豐折臂翁》,題下小序云:「戒邊功也」,詩中通過老人的自述,揭露了天寶年間統治者妄開邊釁、侵略南詔給人民造成的浩劫。老人當年為逃避兵役而斷臂,雖然痛苦終身,總算保全一命,而從軍之士則無不身死異域。這說明執政者但求恩幸,開邊啟釁,無可饒恕。借助老人的談話,作者把廣大人民反對不義戰爭的態度非常深刻、真實地反映了出來。詩末以宋璟與楊國忠對比,說明兩種國策同治亂的關係,也是頗有歷史眼光的。此詩以一老人的經歷來反映重大歷史事件,既避免了空泛立論,又有很強的藝術概括力。這同杜甫的《兵車行》、前後《出塞》大旨相同,亦具「詩史」的性質。德宗以來又有「宮市」,也是坑害人民的罪惡行為,《賣炭翁》一詩就揭露了宦官以宮廷需用為名而隨意掠奪民財的罪行。
韓愈順宗《實錄卷》二云:「舊事,宮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與人為市,隨給其直。………末年不復行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並要鬧坊,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即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辯,無敢問所從來。」新唐書食貨志云:「每中宮出,沽漿賣餅之家,皆徹市塞門。」可見宮市為害之烈,賣炭翁反映的只不過若干悲劇之一例罷了。
不論單篇也好,組詩也好,白居易的諷諭詩除少數詩有所褒美,絕大多數是旨在諷刺的。這些詩有下面幾個共同點:一、態度嚴肅,敘事真切,題材不論大小,無不關涉政教。二、敘議結合,批評兼銳。一反「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詩教,以詩教為諫諍之具,有很強的參政意識及戰鬥性。三、一詩一事,主題明確。四、「意深詞淺,思苦言甘」(袁枚《續詩品》)。善白描,少雕飾,不用典,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