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黄德敏《石壕吏》教学设计.docVIP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黄德敏《石壕吏》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主题 第25课《石壕吏》(上册) 版本 人教版 课型 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展示解决课。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教师 黄德敏 教 材 分 析 《石壕吏》出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名篇。教学时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本课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学 生 分 析 学生已学习了《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引导。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只是一般性的,感受不深。在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点拨。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体会本文精炼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谈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2)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即兴表演,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培养学生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肩负起民族希望,把祖国变得更加美丽富强,珍惜和平,保卫和平。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关键 问题 引导学生揣摩文章中的诗句,突破重难点。 教学 方法 1.教学中,依照诗歌的特点,以诵读为主线贯穿这节课。 2.通过质疑问难、全班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3.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4.堂上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法制 渗透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三条,懂得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教育学生肩负起民族希望,把祖国变得更加美丽富强,珍惜和平,保卫和平。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 (2)深入钻研杜甫的有关资料。“安史之乱”的资料。 学生准备: 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熟读课文。 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课文。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播放ppt1)然而,公元755年至763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战争长达近8年的时间。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mǐn)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板书)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 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二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境遇。 明确: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抓:“暮、投、村、夜、捉”几个字分析。 暮投石壕村:封建社会,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而作者暮色苍茫才投宿小村庄,可以设想战乱不敢走大路,或者城镇已经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不仅点明投宿时间和地点,而且托出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 有吏夜捉人: a.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b.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三、细致品读

文档评论(0)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